自主研發智能裝備,格力引領中國新制造力量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格力智能裝備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
12月7日,格力“機器人樂隊”在南京國際博覽會議中心為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主論壇演奏樂曲。這不是該“樂隊”第一次亮相,上個月,它們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為第三屆中國制造高峰論壇演奏的一曲《歌唱祖國》已經引來不少關注。
(圖/格力機器人上演“唇齒相依”)
在此次智能制造大會現場,格力機器人還上演“唇齒相依”等多個項目。一臺GR625和兩臺GR608C機器人不斷改變著姿態,進行齒輪隨機嚙合傳動,“嚙合-分離-嚙合”,精確配合,穩定運行,輕巧靈活。這充分展現了格力機器人控制系統的高度協同聯動性,亦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格力機器人當然不是只會表演。格力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數控機床等智能裝備已逐漸進駐格力家電產品的生產車間,幫助格力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截至目前,格力智能裝備已應用到家電、新能源、食品、節能等多個行業。除了格力,珠海銀隆新能源、九牧廚衛、亞細亞控股、元朗食品等企業也已經開始應用格力的智能裝備。通過與格力合作,銀隆新能源的生產效率提高了11%,人力成本節約了55%;元朗食品的產能提高了6倍……
決心自主研發智能裝備,是因為格力有過深刻的教訓:掌握不了核心技術,注定要“任人宰割”。7年前,格力從日本購買注塑機械手時每臺售價25萬元,如在使用過程中需要開放端口,每個端口還需額外支付2萬元。而格力生產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注塑機械手時,日本注塑機械手的價格已降至18萬元,而在上世紀90年代,注塑機械手的售價是100多萬元。
截至目前,格力已自主研發近100種智能裝備產品,覆蓋了工業機器人、注塑機械手、大型自動化線體和數控機床等10多個領域,擁有1000多項設計專利。由此,格力一步步擺脫了智能裝備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智能裝備也成為格力新一項收入來源。格力電器發布的2017年半年度報告顯示,期內格力電器智能裝備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倍,近10億元。
格力作為智能裝備行業“新軍”,之所以能通過短短5年努力“迎頭趕上”,是因為其不跟風、不盲從。董明珠曾表示:“從空調的技術優勢出發,開辟智能裝備新跑道,這是格力的成長需要,也是中國制造的必然選擇。”
格力智能裝備這些年來所取得的成就足以印證董明珠的先見之明。2014年和2015年,格力自主研發生產的六軸工業機器人銷量在全國名列前茅;2016年,格力先后通過了“廣東省機器人骨干企業”認定,獲批了“珠海市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同時還作為牽頭單位承擔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科技項目,并制定了3項機器人行業的國家標準。
格力所為,從現實意義來說,是企業所需。格力智能裝備的廣泛應用不僅有助于制造業企業緩解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技工短缺的困境;同時,亦能更好地滿足現代化生產的標準化要求,提高生產力,有助于解決中國目前嚴峻的資源緊缺、環境惡化問題。
格力所為,從長遠角度而言,是國家所需。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其中,“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因此要“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格力堅持在智能裝備領域自主創新,并取得越來越高的成就,必將成為引領中國智能裝備制造的生力軍,也將讓更多中國企業堅定自主創新的決心和信心。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