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只馬桶蓋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本刊記者 陳莉
2015年1月底,一篇叫做《吳曉波: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廣泛流傳。據作者本人透露,1月25日,這篇文章發布當天,圖文頁閱讀次數高達167.6萬次。
其實,標題就可以反映文章的大致內容,無非是從中國人在日本掀起購物狂潮的現象說開去,再反思中國制造業的差距。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也是好意,不想在國內卻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輿論混亂??文章中提到的國內一家電飯煲生產企業成為競爭企業的攻擊靶。這樣的后果作者顯然始料未及,文章成為一些企業的炒作工具也在意料之外,作者只好事隔一天再度發聲,為受攻擊的企業甚至“中國制造”正名。
不得不說,出現這種輿論混亂,是中國制造業的悲哀。面對這樣一篇文章,我們且不說文章里有些細節并不完全真實(筆者曾親自核實,該企業電飯煲制造部門并沒有一位張姓的工程師),且不說在中國制造業發展到今天的情況下,中國人是否真的還有必要千里迢迢去日本帶只馬桶蓋回來,這篇文章最值得也最應該讓中國制造業反思的,是我們與日本制造業相比,是否有這樣明顯的差距,差距又在哪里?
然而,遺憾的是,事實并非如此。文章里被舉例與日本制造業對照的國內企業,被競爭企業極盡打壓之能事。這家企業在制造和技術上多年的辛勤努力,成為同樣置身于中國制造業的其他企業證明這家企業不行的“證據”。筆者苦思再三,實在想不出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說這篇文章中提到的電飯煲生產企業是國內最大、制造能力和技術水平最強的生產企業,退一萬步說,即便別人真的不行,也不能以此證明自己有多行吧?
中國家電制造業發展了幾十年。直至今天,我們的確有個別企業的制造水平已經能與全球領先企業比肩,但從整個行業來看,我們卻從未認為自己的制造水平已經站到全球第一的位置,我們一直都在強調自身由大向強的轉變,強調轉變過程中的困難,強調這一代家電制造從業人員的歷史使命。
一句話,我們從未否認我們與全球一流制造水平的差距。而只有不否認這樣的差距,我們才有進步的可能。
面對這樣的差距,我們要的,首先是對差距的認知,其次是付諸行動的努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機會實現由大向強的轉變,才有機會真正立于世界之巔。如果,我們總是糾纏于用市場上的過度甚至惡意的炒作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用打壓別人來爭取市場上的“上位”,而不是在制造水平和技術水平上踏實努力,也不能對別人在這些方面的努力給予足夠的尊重,那么我們也許永遠無法實現自己想要的超越。
一只馬桶蓋引發的混亂,可以休矣。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