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簡析之一:機遇與挑戰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本刊記者 李曾婷
不知何時起,貼有“MadeinChina”標簽的產品逐漸走向世界各地。這些產品涉及衣食住行各個領域。對于隨處可見的“中國制造”,海外消費者常常將其與“海量生產”、“便宜”掛鉤。產品的安全水平、質量、檔次偶爾也會遭到質疑。作為中國制造業典型代表,中國家電業供應全球2/3的家電,產量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但創新能力與精益制造水平都有待提高。中國家電業呈現“大而不強”、“多而不突出”的現狀。
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為實現“制造大國”升級為“制造強國”、增強中國綜合實力、提升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批,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戰略目標為力爭用10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制造升級關鍵期
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正在形成。就家電業而言,海爾等企業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工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的變革,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等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可穿戴設備、智能家電等智能終端產品正不斷擴展家電業新領域。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發展環境也正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制造業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檔次不高、資源能源利用率低、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服務業發展滯后、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亟待解決。
針對中國制造業發展瓶頸和薄弱環境,為推進中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國務院提出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力爭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中國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實現目標有難度
《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要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
自《中國制造2025》提出后,常有媒體和企業將其稱為中國版的“工業4.0”,或者將其與德國“工業4.0”戰略進行比較。事實上,《中國制造2025》并不等同于德國提出的“工業4.0”戰略。根據查詢資料得知,德國“工業4.0”項目是以智能制造主導,主要分為智能工廠、智能生產以及智能物流三大主題。《中國制造2025》則提出九大任務,智能制造只是其中一項重點任務。
必須要注意的是,《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兩個戰略提出時,兩國的制造業水平并不相同。德國已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擁有強大的制造水平和過硬的核心技術,提出了“工業4.0”戰略,旨在提高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中國制造業的工業基礎能力、創新能力、質量和品牌建設、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領域需要進行全方位提升,提出《中國制造2025》是為了提高中國制造業水平,邁入制造強國行列。“這就意味著,中國制造業不僅要趕上德國等國家目前的制造水平,還需要和他們并肩發展,達到相同高度。所以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對中國制造業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姜風說。
據姜風介紹,在中國制造業中,家電業的制造水平明顯處于領先地位。“就目前中國家電業發展水平來看,到‘十三五’末期,中國家電業有望進入強國行列。到2025年,中國家電業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