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項“國際領先”的技術鑒定之后,格力大謀劃曝光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對現在的格力電器來說,一年之內開幾場科技鑒定會,獲得幾個“國際領先”技術認定已成常態,但9月27日的這場科技鑒定會與眾不同??格力不僅同日獲得兩項“國際領先”技術認定,更釋放出格力企業理念升級的重要信號??以大數據分析為依托的新型技術驅動戰略體系正在搭建。
兩項極具針對性的“國際領先”技術
2017年9月27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雅玲、空軍工程設計局研究院羅繼杰、合肥通用機電產品檢測院院長李江、重慶大學教授胡致遠、清華大學教授石文星等13名權威專家組成的項目科技成果評估小組,在珠海格力電器總部對“基于大小容積切換壓縮機技術的高效家用多聯機”和“面向多聯機的CAN+通訊技術研究及應用”兩項技術進行評估,一致同意這兩個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估,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基于大小容積切換壓縮機技術的高效家用多聯機”技術,是格力技術人員針對目前家用多聯機低負荷運行時能效水平低、舒適性差的問題,研發出 “大小容積切換高效壓縮機技術”和“可靠的容積切換技術”,并將這兩項核心技術成功于應用家用多聯機的綜合技術成果。以16kw機型為例,該項技術實現了單開1P室內機最低輸出為系統額定能力的5%時,能效高達3.55;最低輸出為系統額定能力的10%時,輸出能效高達4.25??相比傳統變頻多聯機,這一新技術應用使得多聯機低負荷狀態能效水平提升了130%,且提升了舒適性。
“面向多聯機的CAN+通訊技術研究及應用”,是格力技術人員針對在樓宇、商場等場所應用的大型多聯機組的傳統控制方式中“集中控制響應速度慢、控制不成功概率高、通訊穩定性差、易受干擾、可擴展性差”的問題,通過全新通訊網絡架構的設計、自動網組的實現、應用層協議的制定等方面進行技術攻關,創新地將汽車和工業領域的串行通信協議CAN應用在多聯機上,取名為“CAN+”。經過鑒定,多聯機的CAN+通訊技術是業內最快、最準的自動尋址技術??256臺內機情況下只需6秒就可完成地址自動分配(常規需要十多分鐘);CAN+通訊技術目前是業內最大容量的通訊網絡,單套制冷系統最多可接入80臺內機(常規多聯機最多接入64臺),總通訊距離最遠可達2000米,用戶選擇的余地更大,通用開放的通訊協議,使得多聯機能夠自由靈活的接入新的設備(熱水、地暖、新風及光伏空調等),無需對原有系統進行大的改動。
依托大數據,用技術解決消費痛點
和以往的科技成果鑒定有所不同,此次格力獲得的第17和第18個“國際領先”均極具市場針對性??分別解決了家用多聯機和超大型多聯機組在各自領域的最大消費痛點,重要的是,多聯機正是目前中央空調市場發展最快的機種,而家用多聯機和超大型多聯機組又是其中發展最快的兩類產品。
新任格力電器副總裁譚建明表示,目前中國多聯機的銷售額已占中央空調總額的一半以上,而家用多聯機銷售額增速更超過40%,應用于大型樓宇的多聯機也越來越多。“格力基于自身的大數據分析,找到了市場增長點以及增長點之中的消費痛點,針對這樣的數據分析,格力開發出的新技術將快速地應用到新品當中,并收到市場最好的反饋。”
格力相關技術人員舉例說,根據大數據研究發現,我國家用多聯機晚上使用的時間比白天多,且僅開1臺室內機運行的時間占到了總運行時間的60%,僅運行1-2臺室內機的時間占總運行時間的87%,換言之,絕大多數時候多聯機均處于低負荷條件下運行。但傳統多聯機的總負荷設計并沒將這一點考慮進去,導致單開1HP室內機運行時因壓縮機最小輸出值大,非常容易到溫度點停機,多聯機失去變頻機所擁有的調節優勢,不斷開停機,致使房間溫度波動大,壓縮機效率低。
清華大學教授石文星對《電器》記者表示,“基于大小容積切換壓縮機技術的高效家用多聯機”精準解決了傳統多聯機設計的低負荷運行問題,此外也由于這一技術的出現,多聯機能效標準的修訂工作將很有可能將低負荷工況的能效考慮進去,對整個行業的技術發展是革命性的。
同樣基于大數據分析,格力發現應用于大型樓宇的多聯機組一次性控制存在可靠性差的問題,且機組越多控制故障率越高,這與大型多聯機組越來越多的需求相悖。通信領域專家、重慶大學教授胡致遠評價稱:“我從未想過CAN協議會應用在空調領域,這需要很復雜的系統設計改動,但CAN協議的可靠性和響應速度極佳,一旦成功應用,將對空調行業的通信技術有質的飛躍,并且由于其出色的開放性,也為后續的智能通信網絡搭建打下了基礎。”
據《電器》記者觀察,格力此次科技鑒定會所釋放的市場信號十分明顯??發力家用多聯機和大型多聯機組,而此次會議釋放出更重要的戰略信號則是,超過萬人的研發團隊,今后的研發驅動方向將有精準的大數據分析作為支撐。
在消費升級特征明顯、市場痛點愈發重要的新發展時期,格力無論在家用還是商用產品上,技術驅動的戰略理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升級已是大勢所趨。大數據分析的充分應用,只是格力研發戰略升級的第一步。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