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人工智能”成為被消費者拋棄的“噱頭”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在智能家居還“遙遙無期”、“智能家電”才剛上路的時候,業界營銷精英似乎已認定“智能”概念不再新潮,新產品要穿上“人工智能”的外衣才算時髦??于是,被簡稱為AI的人工智能,在遠未達到“初步實用”的狀態時,就已經成為彩電等各路智能產品的“新概念”。
在科學家、哲學家還在討論人工智能對人類是福是禍的時候,我們卻已經必須要審視當前??以“大無畏”的精神來宣揚彩電等產品的人工智能技術,對市場的發展究竟是福是禍?
人工智能的極初階段
近日,一篇上傳到康奈爾大學網站上的論文吸引了多方高度關注,這篇題為《人工智能的智商評測與智能等級研究》的論文由 3 位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的中國學者所著,研究者們對人工智能建立了標準模型,并分析了 Google、微軟、百度和蘋果 Siri 等系統的人工智能水平。
研究團隊在標準模型下分別于2014年和2016年兩次測試人工智能系統的智商,結果顯示??雖然人工智能系統的智商在兩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兩次智商第一的google仍然與6歲人類兒童有差距。此外,這一論文根據標準模型將人工智能分為7個等級,而名動天下的AlphaGo僅僅處在第三等級。
換言之,時下火熱的人工智能,還只是嘗試與摸索階段。雖然在底層技術的應用上初見成效,但“能夠互動”和“實現交互”還有漫長的距離。
人工智能電視,道阻且長
作為走在智能家居最前沿的家電企業來說,人工智能技術是實現人機交互的必然選擇,企業均在這一領域投入巨大資源進行研發,更有多家企業甚至將初步應用于產品上的交互控制技術,當作人工智能的賣點來宣傳。
在這一研發與應用并行的人工智能摸索進程中,電視產業正試圖成為智能家居的核心入口,而打著人工智能賣點的電視也似乎“一夜春風來”,遍地開花。然而,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還處在探索階段,那么真正能夠體現出人工智能的電視更是寥寥無幾,偽人工智能電視還沒有被打擊,就已經泛濫市場。
讓我們對人工智能電視的發展稍作回顧,2016年7月28日,長虹率先發布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電視??長虹CHiQ人工智能電視Q3R,人工智能電視的概念首次出現在市場中。此后,眾多彩電品牌紛紛響應,推出人工智能電視產品。按照這宣稱“人工智能”的十余個品牌的說法,電視已經走入人工智能時代,更加智能的交互控制,可以贏得消費者的心。
那么,事實真是如此嗎?
根據中國電子商會和京東家電聯合發布《2017人工智能電視白皮書》中的定義,人工智能電視的本質是能夠“通過傳感器接收用戶指令,依靠基礎應用和基礎數據平臺識別并理解用戶目的,做出反饋和處理。同時依托完善的技術邏輯和大數據運營,結合深度學習算法,分析用戶使用習慣,掌握用戶偏好和行為邏輯,以實現更精準的交互及個性化內容推薦”。
如果按照這一定義對市面上的人工智能電視產品篩選,那么符合要求的產品可以說還未出現。
以目前市場上最多的“人工智能”功能語音控制為例,能做到迅速響應、準確識別的產品已經鳳毛麟角,而能夠完成“選擇其他視頻APP中的某電影”這樣稍顯復雜的操作的產品幾乎沒有??要知道這樣的操控憑借遙控器可以很方便地完成。
如果我們的“人工智能”還遠遠無法替代遙控器,那消費者會對此青睞有加嗎?答案其實十分明顯。
事實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邁進以及消費者對智能家居的向往,以人工智能為路徑、以物聯網為載體的技術趨勢已經非常明顯。產業界各個領域都在這一趨勢下奮力前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至少在眼下,應用于各種家電產品上的人工智能還極為不成熟。
仍以智能電視這一被看好為智能家居核心入口的終端產品為例,當前電視搭載的人工智能以語音識別為主,但通常表述為語音控制。需要注意的是,語音控制不僅是初級的聲音識別,更重要的是要有語義理解能力,這樣才能實現與電視之間進行正常對話,目前已發布的人工智能電視這方面的能力顯然還不夠。除此之外,無論是圖像識別還是內容源的選擇、互聯網資源的選擇、游戲軟件的選擇等都遠遠無法令人滿意,遑論進行人機交互后控制整個智能家居。
因此,對電視產業來說,無論目前所謂人工智能迭代到幾代,距離理想狀態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而這樣漫長的探索之路,正確的態度應是審慎地與消費者零距離互動反饋,而絕非夸大其詞地讓人工智能成為消費賣點,成為噱頭。
不要成為被消費者拋棄的概念
眼見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大戰即將上演,眾多電視的選購概念已經炒作起來,對于陷于同質化競爭日久天長的電視產業來說,人工智能可以算是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我們已經看到“AI”的符號在滿天飛。
然而,這對于人工智能電視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危險信號。當概念模仿、炒作虛假概念等成為人工智能電視行業的常見的問題,當語音響應速度緩慢、識別準確度很低、無法精準執行指令等用戶體驗已經遍布各路“買家評論”的時候,人工智能還沒到風口,就有了滑向深淵的危險。
炒作遠遠沒有成熟的人工智能技術,對智能電視行業的健康發展相當不利,一方面會對真正審慎面對消費者并潛心研發人工智能技術的廠家造成沖擊,另一方面,過于低劣的體驗口碑則會對人工智能市場的消費信心造成毀滅性打擊。
回顧電視產業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3D、CRT背投等概念曾經紅極一時,甚至至今業界仍然認為3D是個趨勢,但消費者已經把這些概念完全拋棄了。而現在,人工智能又在重蹈覆轍嗎?
對于消費者來說,人工智能電視的價格明顯高于普通智能電視,消費信心建立在好奇與嘗試的基礎上,實際十分脆弱。無論是出于保護消費者還是保護自身品牌美譽度,企業都應在人工智能這一技術概念上采取極其謹慎的態度,耐心將人工智能技術在應用層面提升實用性和兼容性,厚積薄發,才能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企業打贏市場的新一輪驅動力。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