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用技術和品質重新定義“中國造”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全國兩會正在北京隆重召開,有關中國制造走出去的話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落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推動國際大通道建設,深化沿線大通關合作。擴大國際產能合作,帶動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走出去。
這是新形勢下實現產業升級和產能轉移的有效途徑,也是中國制造實現從大到強的現實選擇。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環境對發展的約束越來越明顯,一些行業產業陷入“過剩”僵局。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經濟,企業所面對的市場邊界在漸漸模糊。未來,如何找到新的市場和突破口?積極走出去并主動參與到國際化競爭中,不失為一個明智決定。
30%,這是格力空調在全球的市場份額;30.43%,這是格力的毛利率。兩組讓人振奮的數據背后是格力走出國門、服務全世界的鏗鏘腳步,更標志著中國制造的崛起。
曾幾何時,“8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的故事,深深壓在國人心頭,成為中國制造不可承受之重。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制造業一路高歌猛進,終于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問題突出,長期依賴的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步削弱,制造業正面臨綜合成本上揚、需求放緩的持續壓力。
困頓中,格力何以逆勢上揚,讓世界重新定義中國制造?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一語中的,“推動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要從技術材料方面著手,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數十年發展始終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格力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更舒適的生活,還有其對技術和品質的孜孜以求。
上世紀末,中國制造企業雖然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的重要力量,卻仍徘徊在核心技術邊緣,格力同樣不例外。彼時,國外企業對中國進行技術“圍剿”,許多企業不愿意失去大量低附加值的眼前利益。“能‘拿來’的技術都不是核心技術,沒有核心技術,企業就沒有持續進步的力量。”堅定自主研發的信念,深耕核心技術,如今格力3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9項技術被鑒定為國際領先。一步一個臺階,苦練內功、厚積薄發,格力用自主創新的技術挺起了中國制造的脊梁,并實現從世界最大的專業化空調企業,到設計生產智能裝備、數控機床、機器人、模具的大型工業集團的跨越。正如習總書記所說,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面對錯綜復雜、快速變化的形勢,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緊緊抓住技術創新這個“牛鼻子”,格力的華麗轉身為中國制造走出去增強了信心,提供了啟示。
以格力為鏡,我們還看到了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毋庸諱言,大而不強是中國制造的軟肋,也是制約中國制造“走出去”的絆腳石。格力鳳凰涅?的過程,為中國制造突圍提供了有益借鑒。在格力有這樣一句話,“一個沒有精品的企業是沒有未來的企業”。早在1995年,就成立行業獨一無二的篩選分廠,對所有外協外購零部件提前進行篩選檢測;1999年開始,就投入百萬巨獎推行“零缺陷”工程,在全員中灌輸零缺陷的質量觀念;2012年起,為進一步強化質量領先優勢,提出追求“沒有售后服務的服務才是最好的服務”的質量零缺陷戰略目標……解碼格力成功的深層次密碼,以優取勝的品質意識,打造中國制造的“金字品牌”,這是格力“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秘訣所在,也是中國制造走出去不可或缺的內在支撐。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以技術和品質贏得全世界的掌聲,格力成為中國制造走出去的一張靚麗名片。“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我們期待更多的“格力”走出國門,造福世界。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