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姜風:重拾美好,未來可期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當家里第一次擁有一件不曾有過的家電時,心里的那種幸福感,只有我們這些真正經歷過那個‘從無到有’時代的人,才體會得更加深刻。”5月22日,面對《電器》記者關于“尋找中國家庭第一臺家電”活動的采訪,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姜風的這句話令記者印象最為深刻。
姜風拿出一張張自己珍藏的、1987年原輕工業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家用電器產品展覽會”上的產品照片,將中國家電四十年的變遷過程娓娓道來,記者也像經歷了一場“時光旅行”,重溫了許多有關家電的美好回憶。
“家電不僅真正地把人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也令人們的生活質量大提升,讓人有更充裕的時間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姜風在總結家電給中國消費者家庭帶來的變化時這樣說。
家電變遷是經濟發展的“標志物”
“在中國,家電產品真正意義上進入消費者家庭的時間基本與改革開放同期,1978年以前,中國家電工業幾乎為‘零’。”姜風在為《電器》記者梳理中國家電產品發展歷史時指出,“其實,中國經濟和人民生活品質的發展情況,從家電產品和消費的演變過程中就可見一斑,家電的發展史直觀地反映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這兩項重要指標的提升和變化。正因此,家電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標志性產業之一。”
在回顧中國家電產品發展的過程時,姜風表示,三大類家電進入中國家庭的先后順序基本為電視機、洗衣機和冰箱。其中,冰箱是1984年以后才開始進入中國家庭,只有相對富裕的家庭才能擁有。空調在上世紀80年代還主要應用于科研和醫療領域,不能稱之為家電。此外,當時只有電風扇、電飯鍋等小家電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早期的家電產品品類較少、型號單一,多為功能簡單的初級產品。”姜風一邊拿著當時的產品照片一邊給記者講解,“你看,洗衣機都是單缸的,后來才有了雙桶洗衣機,冰箱是這種單門直冷式的,空調是窗式機,風扇還是金屬外殼、只有三擋風力調節的那種產品,吸塵器的外型是一個笨重的大圓桶。這些產品的功能和設計與現在的產品相差甚遠。”
盡管是這樣的初級產品,但是初次擁有它們時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仍無以言表。據姜風回憶,1982年,她曾在北京的一個親戚家中看見一臺新添置的9英寸電視機,親戚十分珍愛地將這臺電視機放在自己的臥室里,許多鄰里街坊被吸引著去觀看,羨慕之情溢于言表。
擁有第一件家電產品的美好感受至今仍留存在姜風的記憶中,令她記憶猶新。上世紀80年代初,剛到北京工作的姜風居住在單位的集體宿舍里,她擁有的第一臺家電是一臺托人購買的飛鹿牌電飯鍋。電飯鍋在當時并不多見,要花費差不多一個半月的工資才能買到,這臺價格相對便宜一些的測試處理品令姜風愛不釋手,從此,宿舍里常會彌漫著的米飯和雞湯的香氣。
“那種幸福感是一出生就被家電包圍著的人所無法體會的。家里有了一臺電視機,你就省去跑到鄰居家的不便,每天在自己家里就能看電視,精神生活迅速得以豐富;當家里有了洗衣機,就可以不用再忍受冬天用冷水手洗衣物的煎熬;特別是家里裝了第一臺熱水器后,每天在自己家里就能洗熱水澡,心里的那種幸福感你能想象嗎?”姜風的講述給《電器》記者展現出一種穿越時光后的畫面感。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是家電普及率增長最為迅速的幾年,全國各地都在發展家電。那時的消費者關注的是‘有沒有’的問題,后來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需求已經轉變為‘好不好’,現在甚至已經變成能不能‘更好’。”姜風舉例說,像洗衣機,最開始能洗滌的單缸產品就令消費者感到驚喜了,后來能脫水的雙桶洗衣機開始受到歡迎,再后來全自動洗衣機滿足了消費者完全不用自己動手就能洗衣的需求,而現在的洗衣機不僅洗滌衣服的種類更多,還要智能的,最好還有烘干功能。“由此可見,消費者對家電的期待在不斷升級,家電產品對提高中國人民生活品質做出了巨大貢獻。” 姜風說。
在談到中國家電消費未來的發展趨勢時,姜風指出,首先,今后消費者會希望家電變得越來越“聰明”,能充分地理解人的意圖,把人更多地從繁瑣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去追求和享受精神層面的、健康的、更多社交的生活方式,而此時,智能家電就大有用武之地,因此智能家電肯定會成為家電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其次,隨著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家電消費需求會呈現多樣化的趨勢,許多提升生活品質的新產品,如洗碗機、電蒸箱、電烤箱、干衣機等廚衛電器,凈水器、軟水機、新風系統等環境電器,會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家庭。同時,隨著消費不斷升級,更多的家電產品會不斷涌現出來。
家電企業是消費市場發展的積極“引導者”
“縱觀四十年中國家電業的發展,家電產品的變化不僅源于市場需求的變化,更有賴于企業的自覺發力。往往在消費者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時,中國家電企業已經洞察這種潛在的消費需求,先行開發出產品,這樣的產品一經投放市場就會迅速受到歡迎。”在姜風看來,在中國家電消費市場中,企業扮演的絕不僅僅是被動的迎合者角色,而更多的是扮演積極的引導者。
分析其原因時,姜風坦言:“說得直白一點,這都是被市場環境逼出來的。”據她介紹,除了在80年代初期國家曾經給予過一些優惠政策,中國家電業基本沒有得到太多的國家政策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電企業必須依靠自己去積極地開發市場。特別是1989年市場進入調整期之后,家電企業能走出當時的困境完全是依靠自身的市場意識、質量意識,這也是家電行業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重要原因。
姜風再次舉例,90年代初期,為應對市場不佳的情況,中國家電企業率先開發出許多適應中國消費需求的產品。比如,1991年美菱率先開發出181L大冷凍室雙門冰箱,將冷凍室從原來的35L擴大成80L,這恰恰滿足了當時消費者在節假日單位發放的大量福利冷凍副食品的需求。這類產品問世之后,馬上受到市場歡迎,其他企業也爭相開發類似產品。
同時,90年代初期也是中國家電業經歷的第一個市場調整時期,因之前的賣方市場而忽視產品質量的一些企業被淘汰出局,企業質量意識集體復蘇。隨著后來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國家電企業的質量意識變得越來越強。
此外,在對中國家電業技術發展路線的回顧中,姜風也強調,大冷凍室冰箱的研發是家電企業從引進技術開始走向自主創新道路的重要標志之一,家電企業開始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在此之前,中國家電業走的是引進發展的高起點道路。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從國外引進家電生產技術和生產線,這是那個時期的必然選擇。”姜風回憶說,1983年,萬寶從新加坡引進的中國第一條冰箱生產線投產,這種貸款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模式很快成為全國各地輕工企業效仿的典范,許多家電企業都去萬寶參觀學習。
“我認為萬寶開了一個好頭。”姜風告訴記者,“總體來看,引進適合中國國情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對于中國家電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家電業技術裝備水平的提升,縮短中國家電生產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促進家電產品質量穩步提高,增加產品花色品種,造就一批技術骨干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使得中國家電業在這短短幾年時間里,迅速邁上一個大臺階。”
姜風也談到,自從90年代初期企業開始自主創新到2010年以前,中國家電行業整體技術開發還屬于模仿+跟隨的創新模式,只是模仿的水平越來越高,而2010年以后,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大大激勵了企業更多地進行自主研發。目前,中國家電業已經基本走上依靠自主創新的全新道路。
最后,在談到《電器》雜志此次舉辦的“尋找中國家庭第一臺家電”活動時,姜風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她指出,首先,通過尋找消費者家庭中老家電產品的有關記憶,可以充分展現家電帶給中國家庭生活的美好變化;其次,通過這樣的活動,也可以讓中國消費者對家電的未來充滿期望,希望中國家電企業能給消費者未來的美好生活生產出更加美好的家電產品。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