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紹深:冰箱是怎樣制成的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趙明,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鄧紹深,一位80歲高齡的老人,看上去平凡而慈祥,他卻是廣州萬寶冰箱的創始人,聽他講身披改革開放旗幟一路奔跑而來的家電業,聽他講冰箱和萬寶的故事,40年前的點滴往事儼然就是一部小說。
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曾經鼓舞無數有志青年,小說通過記敘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當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時,才會創造出奇跡。而這一主題套在萬寶冰箱上似乎也很貼切——一家企業,排除萬難,為了給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條件,懷揣強企、強民、強國的發展夢,創造奇跡,翻開了中國家用冰箱制造的歷史篇章。
鎖定冰箱制造,填補國內市場空白
如果把時間點設定為20世紀70年代末,隨便問問身邊45歲以上的親戚朋友,就會得到較為統一的答案——“那時候,誰知道冰箱是個什么東西”。可就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1978年初,萬寶的前身,廣州市第二輕工機械修配廠已經在大膽嘗試家用冰箱的制造。可以說,1978年的中國家電產業還是一片空白,廠里的技術人員,圍著一臺珍貴的“三洋”牌75升雙門冰箱苦心鉆研,一點一點補齊他們對冰箱知識的空缺。1980年2月15日21時35分,廣州市第二輕工機械修配廠試制組成員齊力制成第一臺家用冰箱。也是在那年,廣州市二輕機械修配廠改名為廣州電冰箱廠,一條簡易的配套冰箱生產線投入生產。
在中國家電產業發展史上,這一步濃墨重彩。但在鄧紹深心目中,這一幕僅僅是開始。“按照當時的技術水平,這臺冰箱不僅能制冷,而且是當時國內唯一的雙門直冷式冰箱,是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冰箱。但那畢竟是一臺純手工仿制而來的冰箱。”鄧紹深詳細介紹說,“那時我們生產的冰箱叫‘103’,是指容積為103升的雙門冰箱,外殼是我們的工人一塊鋼板一塊鋼板敲出來的,噴漆過程也是人工打磨,而那時的工廠規模只是一個供兩三百名工人工作的車間,一個月的產能只有兩三百臺。”
改革開放初期,有遠見的企業家都或多或少地感覺到經濟大潮正在涌動,鄧紹深也不例外。“那個時候國家提出改革開放,我們從各種渠道得到消息,知道中國經濟將提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將得到大幅度提高,對冰箱等家用電器的需求量將逐步釋放。”鄧紹深回憶說。在他看來,提高冰箱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擴大產能迫在眉睫,這是對企業、對消費者、對國家都有益的大事,他開始加緊盤算如何施展拳腳。
如今的年輕人或許無法想象,在那個物質并不豐富的年代,在冰箱到底會不會成為家庭必備電器這個問題上,竟然存在很大爭論。原因很簡單,普通人家里幾乎沒有食物需要冷藏儲存。但鄧紹深對冰箱市場充滿信心。“1980年我曾經到美國、加拿大、意大利考察,了解到外國人家家戶戶都有冰箱、洗衣機、電視機。中國正在改革開放,工作重點就是抓經濟,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中國市場有多大,我們的舞臺就有多大。”懷揣雄心壯志,1981年,鄧紹深被正式調到了廣州電冰箱廠。
引進生產線,將冰箱制造導入正軌
1983年,鄧紹深“下海”,承包了廣州電冰箱廠。1983年11月12日,中國第一條引進冰箱生產線正式投產。生產線的首批產品BY-173單門冰箱采用“萬寶”商標。新冰箱由先進的生產線制造,質量好、外形美、耗電少、噪聲低、價格合理,在1984年4月于北京舉辦的全國冰箱展銷會上,成了名副其實的熱門產品。
事實上,1982年,中國冰箱產量僅為9.9萬臺,遠遠不能滿足改革開放后急劇增長的市場需求。而當時的廣州電冰箱廠設備簡陋、技術落后、產量低、生產成本高的問題已經暴露出來,企業出現了嚴重的虧損。廣州電冰箱廠領導班子一致認為——靠敲敲打打生產不出一流冰箱,必須通過引進相關技術設備實現跳躍式的發展。
提起當年引進生產線的過程,鄧紹深打開了話匣子。他介紹說:“在當時輕工業部各級政府領導的支持下,廣州電冰箱廠引進先進設備的計劃很快啟動。我們先是和日本一家企業談,一條年產5萬臺冰箱的生產線需要800萬~1000萬美元才能拿下,我們根本買不起。還有其他一些選擇,但因為種種原因也未能執行。一次在新加坡考察,我們看上了新加坡艾瑪冰箱廠的生產線。在當時來講,這套二手設備具備國際先進水平,設備也比較新,最重要的是,要價只有180萬美元。”鎖定了目標,問題并沒有迎刃而解——180萬美元外匯從何而來?層層上報申請資金無果,鄧紹深決定自己“找路子”。他說:“改革開放提供了很多靈活的經濟政策,我們通過駐香港機構,采取補償貿易的辦法用日后即將生產出來的1萬臺冰箱換取購買設備所需的外匯。即便是這樣,我仍然需要500萬元配套資金,當時,500萬元是個天大的數字,按照國家規定,需要通過省、市、輕工業部以及國家計劃委員會審批通過才行。大概一年時間,項目批下來了,我們全廠員工都非常振奮,決心盡快讓生產線投入生產。”
生產線被拆卸分裝運輸到廣州電冰箱廠,面對這堆看上去像廢銅爛鐵的二手貨,大家心里又犯了嘀咕。鄧紹深心中有數,他說:“那時候在新加坡考察,親眼看到鋼板一點點進入設備,出來就是成型的冰箱外殼,前處理、表面噴漆、噴塑料粉,一次性完成,整條生產線流水作業,非常先進。”在他的部署下,1年零10個月后,廠里完成了新生產線的土建、設備安裝和調試。1983年11月12日,新引進的生產線正式投產。1984年,廣州家用電器一廠改名為廣州空調器廠,次年引進空調器生產線,成為全國產銷第二的空調器廠。以廣州電冰箱廠、廣州空調器廠、廣州冷柜廠等組建成立廣州電冰箱工業公司,生產萬寶牌冰箱、空調、冷藏柜,萬寶電器品牌由此開始使用。發展過程中,萬寶多次成功引進、改造生產線,提高生產水平。
20世紀80年代初,廣州電冰箱廠采用的這種負債經營、靠貸款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模式并無先例可循,一下子在行業內引起軒然大波。“輕工業部家電局在國內推廣萬寶的經驗,廣州省也開展了冰箱改造引進經驗交流會,對萬寶引進的做法進行總結。很多企業來‘取經’,我們竟然一下子成為全國各地輕工企業效仿的典范。”鄧紹深自己也沒有想到,一次大膽嘗試竟然對中國家電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有了“第一槍”,1984年營口洗衣機從日本松下公司引進了中國第一條雙桶洗衣機生產線和技術。此后全國家電行業掀起了引進高潮。到1986年,全國洗衣機行業引進項目56項,全國引進冰箱生產線40余條。
掌握核心技術,步入新的歷史階段
大街上,一個人騎著三輪車,上邊拉了一臺萬寶158雙門冰箱,成了北京老照片記錄下來的一景。談到產品大受消費者歡迎,仍然能夠從鄧紹深臉上看到當年的榮耀,可以說,那是他一生的驕傲。由于起步早,萬寶冰箱一度占有全國冰箱市場40%的份額,萬寶成為中國最大的家電制造企業。
隨著冰箱行業在中國的發展,萬寶意識到,掌握冰箱壓縮機生產核心技術的重要性,不能讓冰箱的核心部分依賴進口。1984年,廣州和北京兩個冰箱壓縮機廠列為國家“六五”計劃的重點項目。1984年10月23日,經廣州市經委批準,“廣州市電冰箱壓縮機工程臨時指揮部”成立,開始組織中國技術人員對壓縮機技術的進修事宜。1986年初,指揮部組織3個進修團分赴日本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屬下的騰澤壓縮機社、福井縣武生電機社、新加坡鑄造社進修學習,學習掌握壓縮機的生產制造、工藝技術、檢測方法等。1987年,廣州電冰箱壓縮機廠經過長時間的進修學習建成投產,這是中國第一家現代化冰箱壓縮機生產工廠。這條每13秒鐘可生產1臺冰箱壓縮機、年產能達到100萬臺的生產線,為冰箱國產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4年,由廣州冰箱工業公司和廣州市電冰箱壓縮機廠組成新的廣州電冰箱工業公司。1985年,廣州電冰箱工業公司更名為萬寶電器工業公司。1988年4月,中國第一個家電企業集團——萬寶電器集團公司宣布成立,并按生產經營一體化的要求,實現了“六統一”的管理機制。同年年底,萬寶冰箱產能規模超過100萬臺,年產值超過10億元,名列中國電子電器100強之首,在全國所有企業綜合實力排名中列第41位,躋身世界冰箱企業“八強”行列,冰箱壓縮機產量位居全國前列。
由于種種原因,1988年后,雖然還在家電業打拼,但鄧紹深缺席了萬寶的后續發展歷程。如今的萬寶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廣州萬寶集團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以制冷產品、家用電器研發、生產、安裝及銷售,資本投資及管理,商業貿易為三大主業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集團公司,公司注冊資金達12億元,擁有廣東廣州人和、從化、番禺,廣東韶關、梅州、汕頭,山東青島、安徽合肥、浙江海寧、河南民權以及意大利ACC11個生產基地。廣州萬寶集團建有9家中外合資企業,與日本松下電器、日立制作所、三井物產、歐洲伊萊克斯、美國江森自控5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
回首那些在萬寶激情燃燒的歲月,鄧紹深是欣慰的:“從沒有想到萬寶會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從沒有想到,中國家電業會發展得如此迅速,巨龍騰飛。我作為中國家電業的老人,希望萬寶越來越好,更希望中國家電業越做越強,成為無可替代的世界第一。”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趙明,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