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更多路徑,智能家居本地互聯互通標準項目即將啟動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璇,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2023年9月,青島海爾科技有限公司、美的集團(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浙江蘇泊爾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向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提交了《智能家居本地互聯互通技術要求》團體標準的立項申請書。
這標志著,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智能家電互聯互通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探討已久的智能家居本地互聯互通標準項目即將啟動。這是繼《智能家電云云互聯互通》系列標準之后,工作組在智能家居互聯互通標準化領域進行的又一次重大探索。
讓智能家居更可靠、更好用
縱觀中國智能家居市場,主要智能產品品類已經基本完成通過集成通信模塊接入網絡的“基礎搭建”,正在從“以控制為中心的應用場景”過渡到“多個智能設備互聯互通的聯動場景”。由于在“基礎搭建”過程中,大多數產品在單品智能化階段選擇了Wi-Fi模塊接入網絡,具備Wi-Fi功能的電視機、空調、熱水器、空氣凈化器、凈水器等產品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這也導致現階段的智能家居互聯互通對于廣域網、云服務平臺產生了極強的依賴性。
海爾科技有限公司標準與知識產權部總監王淼博士告訴《電器》記者,這種高度依賴性,對智能家居互聯互通產生了三方面的不利影響。首先,一旦廣域網、云服務平臺出現故障,會導致智能家居設備無法聯網,進而影響智能家居互聯互通;其次,廣域網和云服務平臺采用集中式模式,如果通信鏈路及環節過多,會導致交互響應體驗變差;第三,智能家居產生的相關數據需要通過廣域網傳輸至云服務平臺,可能引發隱私數據安全等問題。
解決上述問題,正是工作組計劃通過標準制定家居本地互聯互通方案的初衷。王淼表示,智能家居本地互聯互通方案還可以與廣域網/云服務平臺互聯互通方案共同形成智能家居全場景互聯互通,從而滿足不同的智能家居業務場景需求,為用戶提供更可靠、更好用的智能家居體驗。
本地互聯互通方興未艾
智能家居互聯互通的實現方式主要包括智能家居終端設備本地互聯互通、設備與智能家居云平臺互聯互通、云云互聯互通。這3種技術方案在智能家居的發展實踐中均有應用,各具優勢。
現階段所稱的本地互聯互通,是指智能家居終端設備及控制終端采用統一的應用層協議,實現終端設備的發現、配網、連接、控制指令/狀態數據等的傳輸及響應。這種互聯互通的方式不依賴于網絡,可以避免智能家居通信依賴網絡而引發的穩定性差、響應速度慢、覆蓋面不足等問題。
實現本地互聯互通,不僅可以提升智能家居體驗、豐富智能場景,挖掘智能化潛力,還是解決智能家居跨品牌、跨生態互聯互通的主要方案之一。《中國智能家居互聯互通白皮書(2023年)》顯示,跨品牌本地互聯互通標準協議是智能互聯領域的焦點之一,制定相關標準的國內外組織眾多,例如Matter、OCF、OLA等;眾多廠商的自有連接協議也包含本地互聯功能,如海爾智家Umesh、華為的HarmonyOS Connect、中國電信的e-Link,中國移動的And-link、中國聯通的Wolink、三星的Samsung Connect、蘇泊爾的NFC-Link等。在AWE2023上,多家廠商也展示了智能家居系統在離線狀態下的本地互聯功能,智能家居本地互聯互通正在迎接用戶和市場的“大考”,“如何使智能家居系統中的跨品牌設備實現本地互聯互通”正是這場“大考”中的一道必答大題。
讓設備真正聯動起來
《電器》記者在瀏覽標準申請立項書時發現,牽頭單位在立項前對比現有的國內外本地互聯互通標準進行了差異化分析,并最終確認了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該標準規定的本地互聯互通的核心功能架構包括設備發現、身份識別/鑒權、設備ID管理、會話管理、消息機制和設備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該標準計劃提出設備終端到設備終端間的互聯互通場景技術方案。蘇泊爾AIoT中心副總監張作強分析稱,現行技術方案普遍對控制終端和應用終端進行了區分,比如采用中控屏來實現本地互聯,這導致了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不平等,也增加了本地互聯互通的復雜性。“現實中很多智能場景都無需第三方APP或是控制終端的介入,如果實現了設備間直接的互聯互通,就能夠讓物跟物或者設備跟設備之間自己協作起來,提供主動服務。”張作強同時提出,可以考慮以廣播的形式將數據在相關智能設備間進行加密傳輸,從而解決隱私安全問題。
“智能家居本地互聯互通標準旨在為去中心化的智能家居本地互聯生態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填補家電行業相關標準空白。”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秘書長萬春暉表示。智能家居本地互聯互通標準將使智能家居設備可通過家庭中的短距離通信技術實現互聯互通,更全面地滿足廣大消費者的細分需求,如可提供離線服務和低延時服務、可使更多的家庭設備具有智能化功能、可提供更加豐富全面的智能家居場景等。同時,智能家居本地互聯互通標準也將進一步發掘家居設備的智能化潛力,如可使一些智能化能力較強的設備更好地發揮本地控制及互控、本地計算分析、本地決策響應等能力,也可為眾多單價較低的設備提供接入智能家居系統的輕量化方案。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璇,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