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最早的家電渠道商TBM如何穿越周期?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是賺100萬(令吉)還是做100年的企業?我希望你們把店鋪傳承下去,店鋪開得更多、經營得更長久一些。”
這是1975年,陳良基開始接班父親陳文明打造的“陳文明電器”(TBM-Bandar Puteri Puchong,以下簡稱TBM)時,父親對他的期待。
面對父親的叮囑,陳良基承諾的同時,內心其實忐忑不安。
二十多歲的陳良基,彼時無法深刻地理解這句話。雖然當時馬來西亞有一定的經濟韌性,在東南亞經濟有領先優勢,但未來有太多不確定性,他不知道TBM能經營多少年。他想回報父親的,只是把店鋪做好。
父親的叮囑伴隨陳良基幾十年。在他的主理下,當年的TBM如今已經擁有11家連鎖店,自有商鋪面積達8000平方米,是馬來西亞最知名、也是最早的家電渠道商之一。
今年70歲的陳良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小很多。源于他心態平和,與世無爭,做生意不會斤斤計較。在他最樸素的意識里,與人為善,讓大家都能賺到錢,才能做長久的生意。
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之下,他看起來更加豁達與開明。和同齡人相比,陳良基不僅僅是生理年齡的年輕化,而且視野更有前瞻性,鼓勵孩子們要放開手腳。
如今,TBM傳承至陳良基的長子陳偉杰手上。在美國留學、更了解西方商業發展史和東方商業文明的陳偉杰,把TBM打理得更有特色。
本篇,我們更愿意聚焦歷史上的TBM,如何穿越周期,面臨一次又一次歷史的轉折,如何把握機遇,這對于我們認知馬來西亞家電渠道商的前世今生,才更有意義。
馬來西亞家電大佬們,歷史上都是從個體戶演變而來。在近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這些閃光的碎片,是馬來西亞家電行業的底座支撐。
跨越第一個周期——抓住二戰結束帶來的商機
陳良基的父親陳文明是苦孩子出身。
1923年,僅僅13歲的陳文明,從中國福建蒲田乘船至馬來西亞投靠親友,只為食可果腹。
我們不想歌頌苦難,但苦難的人生往往苦其心志。此前,陳文明在繼父的鼓勵下,獨自一人登上了福建開往馬來西亞的商船。
“下南洋”是當時沿海一帶最常見的自救方式。繼父不希望陳文明跟著家人可能餓死在一起,他忍痛割愛,給孩子指明了一條“下南洋”投奔親戚的活路。
生死在天,命不由己。哭別父母,對13歲的陳文明來說,他的希望就是明天能吃一頓飽飯。
第一次遠離父母,他膽怯、他焦慮,他不知道能不能活著到馬來西亞,他不敢跟別人講話。即便在船上,他總是在角落里,緊張地握著雙拳,眼含淚水。
陳文明乘坐的船出發以后,突遇海浪襲來,剎時,船上的尖叫聲、哭鬧聲此起彼伏。
陳文明終于忍不住放聲大哭了起來。但那一批人是極其幸運的,在有經驗的舵手操控之下,這艘船終于平安抵達馬來西亞。
隨后,陳文明投奔了親戚,開始在腳踏車行(自行車店)做學徒。
“認識我父親的人,都說他很善良,樂于助人而且腦子比較活絡,時間久了,很多人愿意找我父親做工。他從來不把苦難的歷史掛在嘴上,總是跟別人聊未來和希望。即便在我們幾個子女出生以后,父親總是教育我們向前看。從1923年13歲來到馬來西亞到1945年,父親在馬來西亞逐漸站穩腳跟,而轉折點正是二戰結束后的1945年。”
這段深埋的歷史,在陳良基回憶的時候,仍然飽含深情。
隨著二戰打響,修車行生意暫停,陳文明被迫離開車行,到處打短工來解決溫飽。
經歷二戰的陳文明有著更加強烈的求生欲望。他希望自己變得強大,除了有飯吃,他在思考如何吃得飽、吃得好。這種意識,猶如一粒種子,不斷釋放向上的力量。
腦子活絡的人總能發現機會。在腳車行學徒的那段經歷,除了技術以外,他還學到了觀察市場,學會了如何跟人打交道。他發現,彼時的馬來西亞無論是工作還是生產,有很多貧窮的人以步行替代交通工具。
陳文明認為,二戰結束后一定會加速經濟發展,用新的交通工具替代雙腳,這是提高效率的必經之路。很多人可能會買腳踏車,那么維修腳踏車的人就會更多。
陳文明通過自己攢下的錢以及和親朋好友的籌借,于1945年在舊巴生路設立了一家修理鋪。這一年,可謂三喜臨門。一是二戰結束,二是開設了自己的一家修理店,除自行車以外,還修理家具等。三是在屬于大齡青年的時候,與當地華人女子結婚。
準確地說,TBM的前世,正是由于陳文明抓住了二戰結束的機會,從開設修理鋪開始,到后來銷售自行車、煤油燈、電氣化產品等。這種小生意,猶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他的生意越做越好。
二戰前,陳文明希望自己不要餓死,“下南洋”是求生自救的手段;二戰期間,陳文明希望自己不要被炮火擊中,他希望保命活下來;二戰結束,他希望自己的小生意能解決全家人的溫飽,絕不希望自己當年忍饑挨餓的窘境,重現在家人身上。
在特定的時代,對陳文明來說,活著是跨越周期、發現機會的唯一路徑。而他的堅持、他的勤勞以及對家人的責任感,讓他的小本生意有了收獲。他用人生苦旅的前傳,為子女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圖為陳文明之子陳良基)
跨越第二個周期——滿足用戶對電氣化的需求
1945年結婚以后,陳文明的七個孩子陸續出生。進入50年代,由于物資匱乏,破損的家電和日用品舍不得扔掉,因此,陳文明的修理鋪生意紅火。
“父親識字不多,無法從書本上獲取更多的知識,但他善于觀察。比如商場里有哪些新的產品,人們最近購買的商品集中在哪些品類,國家有哪些新的政策,哪些產品或新興行業開始在市場上出現,他都要仔細觀察。”陳良基說。
其實,陳文明跨越周期與國家跨越周期一脈相承。進入上世紀五十年代,當時還被稱為“馬來亞政府”的中央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6年至1960年),這也是當時的馬來亞政府在1957年獨立前推出的第一個經濟發展計劃。
第一個五年計劃為農業和農村發展分配了大量資源,并由當時的總理部門負責管理。僅這項計劃就分配了總共24%的公共支出用于發展當時的農業,并且還提供了大量資金用于基礎設施發展。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城市經濟會更繁榮。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之下,陳文明果斷抓住這個機會,除了維修業務的擴張,銷售業務也開始增加。從早期銷售成人及兒童腳踏車,開始拓展經營范圍,包括煤油燈、到后來的電燈泡、收音機、電器、日雜比如暖水瓶、電料及五金配件等,?經營范圍不斷擴張。
1963年不僅僅是陳文明的轉折點,更是馬來西亞整個國家的轉折。這一年的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同新加坡、砂拉越、沙巴合并組成馬來西亞。
從馬來亞到馬來西亞,國家名稱的一字之差,卻成為整個國家的轉折。歷史表明,自1963年成立以來到90年代,馬來西亞的經濟表現一直是亞洲最好的國家之一。
經濟向好,資本早已嗅到了商機。1960年飛利浦通過代理開始在馬來西亞銷售電燈泡;1962年,松下在馬來西亞設立了第一家合資工廠。
捕捉到這個機會,陳文明一方面開始做“加法”,增加電氣相關的產品進行銷售,另一方面開始對消費者購買力逐漸下降的產品做“減法”。
電氣化是陳文明跨越第二個周期經營思路的轉變。在國家經濟全面發展的背景下,陳文明跨越第二個周期是緊跟市場需求,滿足用戶對電氣化的需求。
跨越第三個周期——抓住電力大發展向家電銷售全面轉型
1966年,TBM店面發生了不幸。由于店鋪全是木材建造,線路問題引發了火災,位于舊巴生路的10多間店鋪因此損失幾萬塊錢。
不幸的事情還在發生。1971年,在陳良基讀初中二年級的時候,一場席卷馬來西亞的水災從天而降。TBM大量的家電產品被淹沒或損毀。
無法避免的天災刺痛了陳文明,卻又激發了他的斗志。全國性水災發生以后,馬來西亞政府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完善電力供應,電器逐漸向普通民眾滲透。
這一時期,正如陳良基回憶那樣,陳文明是最幸福的。七個子女均已長大成人可以在門店各司其職,不用雇傭其他工人。既減少了支出,又培養了子女們的經商意識。
陳文明愈挫愈勇。1979年,他以5.5萬令吉的價格第一次購買了約800平方尺的店鋪,成為TBM的又一次轉折和跨越。
從1945年租門面到1979年自購店鋪,到家用電器成為TBM主打產品,三十多年時間,跨越了三個周期,與時俱進成為TBM立業之魂。
從幕后到臺前的陳良基逐漸成為主角。一方面是從小就跟父親學到了維修手藝,另一方面,陳良基對電器的判斷更符合那個時代的發展預期。
陳良基開始主動了解市場,了解家用電器。那一時期,日本家電大肆擴張,這給陳良基帶來了機會。松下、索尼、夏普、東芝等,都與TBM有多年的合作關系。
陳文明時代,解決了有沒有商品的問題,完成了從0到1?的使命,用戶沒有選擇權。陳良基時代,解決了品類豐富性、產品多元化的問題,讓用戶有更多的選擇權。
1979年,在舊巴生路TBM店鋪對面,陳良基又租了一個店鋪,約1000平方尺,專門經營家用電器。至此,TBM邁出了開設連鎖店的第一步,電器銷售駛入快速發展軌道。
截止目前,TBM共?11間連鎖店,自有商鋪4處,自有商鋪面積約8000平方米,其余7間連鎖店分布在商場。
(圖為TBM第三代接班人陳良基之子陳偉杰)
陳良基跨越周期,在于抓住了國家大力發展電力設施的有利時機。在政府解決了全國電力供應的痛點之后,家電需求必然隨之升溫。
如今,TBM傳承至陳良基長子陳偉杰手中,在新零售和電子商務大行其道之下,TBM如何再跨越新的周期,則是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我們對TBM的關注,遠遠沒有結束。之所以我們選擇從陳文明開始,皆因TBM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正是他的堅韌不拔積累了寶貴的財富,才有了今天持續壯大的TBM。
在馬來西亞家電渠道商的發展史上,TBM只是較早、規模較大的代表之一。從共性來看,馬來西亞這種家族式企業的傳承,不但沒有折翅,反而在一代又一代接班人中不斷壯大、不斷跨越新的周期,才是更值得探討學習的。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