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家電制造2025”出發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本刊記者 于璇
智能制造專項項目公示和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成立,這兩個先后在2015年6月月初和月底爆出的消息,讓“中國制造2025”的熱度再度升溫。在2015年智能制造專項項目的公示名單中,海爾、長虹、海信、創維共4家家電企業入圍。作為中國制造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家電產業已經跨步走上通往“中國制造2025”的大道。在“互聯網+”的浪潮中,中國家電企業正在顛覆自我,合力打造家電制造2025的美好愿景。到那時,中國家電業或將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品牌領先、結構優化、綠色環保的智能制造業形象示人。
智能制造先鋒
智能制造如今不僅是個爆點頻出的話題,更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在這一領域,中國家電企業早已開始探索,以先鋒的姿態奮勇向前。
說到家電智能制造,不得不談的是海爾互聯工廠。據《電器》記者了解,目前,海爾已在洗衣機、冰箱、空調、熱水器四大產業建成工業4.0示范工廠。其中,海爾的滾筒洗衣機“黑燈工廠”,是家電業首個“黑燈工廠”;沈陽冰箱互聯工廠是全球家電業第一個智能互聯工廠,可支持9個平臺500個型號的大規模柔性定制,人員配置減少57%,單線產能提升80%,單位面積產出提升100%,定單交付周期由15天降至7天;鄭州空調互聯工廠是全球空調行業最先進的工業4.0實踐示范工廠,目前已經擁有由11個通用模塊和4個個性模塊組成的200多種用戶柔性定制方案,滿足用戶多樣化個性化的定制需求。這也難怪不少業內人士稱海爾互聯網工廠是目前家電行業智能制造的標桿和范例。“海爾是從2012年開始探索建立互聯工廠。”海爾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探索過程中,從一個工序的無人,到一個車間的無人,再到整個工廠的自動化,最后再到整個互聯工廠的示范,是一個不斷的再積累、再沉淀的過程。
美的的嘗試則起始于空調事業部的探索。美的集團家用空調事業部副總裁烏守保給出這樣一組數據:2011年,美的空調的營業收入約為500億元,工人數量超過5萬人;2014年營業收入接近700億元,工人數量是2.6萬人。“在這個過程中,產品制造不斷升級,管理水平逐漸提升,產出效果主要來自自動化生產的制造升級。”他說,“自動化是未來唯一的出路,而未來的方向是要做到無人化,例如將總裝生產線上人工數量減半”。
事實上,不僅海爾、美的正在推進智能制造,如長虹、海信、創維等家電業骨干企業都已在智能制造上有所建樹。“從中國制造業整體來看,家電行業在智能制造領域已經走在前面。”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姜風表示,目前海爾等家電企業已經在制造業中做出表率,未來中國家電業將成為中國制造業在智能制造領域的表率。“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將通過會議、交流、培訓等方式,推進‘中國制造2025’落地,保障家電行業在智能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
智能工廠背后
在全球新工業革命以及互聯網時代的潮流下,家電制造正在由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轉型。長虹工程技術中心總經理潘曉勇認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各國都在搶占發展的制高點,這一制高點是互聯網和傳統工業的融合,而主攻方向則是智能制造。更重要的是,智能制造是滿足大規模定制需求的有效方法。
海爾智能工廠的背后,是對組織、機制和流程的全面顛覆。海爾有關負責人認為,互聯工廠的前提條件就是企業組織的轉型,要變成一個平臺型的企業;機制顛覆則主要體現為用戶付薪,只有創造出用戶價值才能分享,否則就要退出或者優化,以此倒逼人力系統;目前,海爾的流程已經由原來傳統企業ERP管控下的串聯模式變成并聯的開放生態圈。
據潘曉勇介紹,長虹的智能制造是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為目標,在智能戰略下構建以大規模定制為基礎的智能制造,并通過USO(營銷業務系統)、ERP(企業資源計劃)、MES(制造執行系統)等信息化管理系統與客戶進行交互,有效打破工廠與消費者間的圍墻。
在“機器代人”上嘗到減員增效的甜頭后,美的的計劃是進一步助推智能制造的滲透。從2015年開始,美的自動化改造將進入“深水區”,預計投資10億元人民幣,從單點突破向全集團整體改造轉變。談及整個工廠的智能化,烏守保透露,美的南沙工廠已成為試點,按照計劃,這家工廠在2015年10月就可以實現整機組裝及各配件的智能化生產。據了解,美的空調的制造升級,首先是實現自動化,然后是信息化,最后是智能化。
在詩道芬(上海)商務咨詢有限公司高級咨詢師ReneGalbavy看來,搭建智能工廠,與三個要素密不可分。“首先是精益。我們經常說,如果制造的主要流程,包括布局,本身不是精益的話,即使用高技術、高科技或者機器人來實施這些步驟,達到的結果也一樣不是智能化的。”他進一步分析稱,“第二個因素是高科技。這里所說的高科技具備三個特征:實現設備、產品和人的互聯互通,強調‘虛擬’,并且是‘增強的’。最后一個要素則是模塊化。三者缺一不可。”
海爾有關負責人表示,互聯工廠的技術體系是必要條件,海爾積極構建互聯工廠核心能力,在標準化精益、模塊化、自動化的基礎上實踐數字化、智能化。
產業鏈顛覆改造
“互聯工廠的建設,將顛覆原有的家電企業產業鏈。”在姜風看來,智能制造為中國家電業帶來的不僅是自動化水平的提升,更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造就的是整體制造水平的提升。
以海爾互聯工廠為例,海爾搭建了三大平臺,一是用戶交互定制平臺;二是開放創新平臺,包括研發、模塊商資源平臺;三是智能制造平臺,包括智慧化生產、智慧物流。“整個互聯工廠要打造出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系統,而在這個平臺上具體承接落地的,海爾稱之為三大平臺,核心是U+智慧生活的平臺。”海爾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談及產業鏈顛覆,不少已經試水智能制造企業的負責人經常談起兩個關鍵詞:用戶需求和供應鏈改造。前者是智能工廠服務的對象,后者則服務于智能工廠。
“‘互聯工廠’的真正核心,表面上看是硬件的互聯網化,或者自動化、無人化,但是真正的內涵是把整個互聯網思維的基因注入到‘互聯工廠’里,讓用戶能夠參與到工廠設計、制造、營銷過程中去。當整個用戶融入到工廠的時候,這時候工廠有效率,又有用戶參與,拉動企業不斷升級。”海爾有關負責人表示,真正的“互聯工廠”,它的必要條件是模塊化、自動化、智能化,做到高效率、高品質、高柔性;它的充分條件是要用戶參與進來。
配套企業在智能制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某企業負責人坦言:“我們在智能化改造中發現,提升自己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是最難的事情。難的是要讓整個供應鏈上的配套商都能跟上我們變化的節奏。”
“實施智能制造策略,與企業規模大小沒有直接關系。從德國的情況來看,其中不乏在工業4.0方面表現出色的中小型企業。”ReneGalbavy同時強調,大企業在推進智能制造時,需要優化整個供應鏈,這就令那些原本圍繞在大企業身邊的供應商受到帶動,完成制造升級。
不可替代的“人”
中國不斷攀升的人力成本,是中國家電制造業“機器換人”的直接動因之一。但是,自動化提升,甚至智能制造戰略實施的目標,并非用機器完全替代“人”。“人”在智能制造中發揮的作用仍不可替代。
“不能認為企業購置了機器人,安裝了智能MES系統,所有系統就可以由老板一個人來操控,這是錯誤的想法。在思考如何提高自動化水平的同時,也要考慮怎樣引進和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ReneGalbavy肯定地說,“近幾年內,人工不會完全被機器人所替代。”
烏守保認為,自動化追求的是兩個方面:一是愛員工,二是愛用戶。他解釋說:“美的空調的自動化升級,不是為了代替人,而是要從人性的角度實現制造升級,例如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工種必須進行自動化和智能化改造;愛用戶,就是通過自動化給我們的用戶創造增值,專業設備可以更好地保證產品品質,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產品體驗。”
“人”的不可替代性,更體現在人才建設對于中國制造業的重要性。在自動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智能制造時代,員工的素質必需隨之提升,具備相應的技能。“實現‘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但最重要的還是人才,這一規劃的出臺將加速形成技術人才的正金字塔結構。要加大高素質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培養和引進。”潘曉勇說。
家電主流企業對人才隊伍的建設投入甚為上心。以美的空調為例,2010年美的空調成立了家用空調研究院,當時約有150個工程師;經過幾年的建設,如今整個研發體系有超過700名工程師,其中博士研究生人數約為60人,碩士研究生超過200人。
海爾更是對員工的創新能力進行了深度挖掘。據介紹,海爾將原來的科層組織扁平為三類人,即平臺主、小微主、創客。其中,創客組成小微企業創業,創客和小微主共同創造用戶,小微主由創客選舉而不是企業任命,創客和小微主之間可以互選,這樣的互選不限于企業內部,還可以引入外部一流資源,每個小微加上社會資源就變成一個小的生態圈。
此外,企業領導層對于智能制造推進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ReneGalbavy認為,真正實現巨大進步的企業,往往是最高層領導具有強烈的愿景、有轉型的魄力、想去改變。“在優化、改變和轉變的過程中,來自企業內部的阻力其實是最大的。所以,我們需要強大的領導力來完成和推動制造升級。”
不容忽視的質量與品牌
在“中國制造2025”為中國制造業規劃的藍圖中,質量和品牌是埋藏在智能制造主線下的潛臺詞。對于“家電制造2025”而言,質量和品牌同樣不容忽視
海信空調首席科學家王志剛認為,“中國制造2025”就是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解決中國制造業的核心技術問題,第二個就是要有自己的品牌。簡單地說,就是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做好產品質量,將品牌推出去。等這兩個問題解決后,其他任務才有可能完成。”
“中國家電企業對質量還是非常重視。目前家電業更多地在談品質,比質量含義更廣,還包括產品的工藝水平、材料應用、產品性能、制造精細度等。”在姜風看來,品牌,特別是中國家電品牌被全球消費者認可將是行業在2025年前需要努力的部分。“目前,海爾、海信等品牌已經在國際舞臺樹立了非常好的形象,為其他中國品牌在全球推廣奠定了基礎。”她肯定地說,“其實,我們是有能力做到的,關鍵是看企業是否重視,肯不肯投入。”
據海爾有關負責人介紹,在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加入WTO后的背景下,海爾已經認識到走出去不只是為了創匯,更重要的是創立中國自己的品牌,并提出“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戰略,以“先難后易”的思路,首先進入發達國家創名牌,再進入發展中國家,逐漸在海外建立起設計、制造、營銷“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模式。
互聯網帶來了用戶零距離。這對傳統制造業來說,是挑戰,也是機會。“因為在這一領域,大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都需要從大規模制造轉為大規模定制。”海爾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家電的劣勢在于還不是大規模制造的名牌,要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名牌,就必須通過建立互聯工廠,讓用戶參與到制造的全流程中,并讓用戶的個性化體驗可視化,把握互聯網帶來的機會。
“質量是品牌建設的基礎。海信目前推進的精品工程,更多的不是希望提高知名度,而是將產品的美譽度和客戶忠誠度建設起來。”王志剛說,“有質量的口碑才會有品牌。強基工程就是強調行業基礎,將品牌和質量建設好,到2025年才能有基礎。”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