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循序漸進,終有成效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綠色發展:循序漸進,終有成效
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璇
---------------------------------------------------------------------------------------------
綠色制造不僅對于推進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更是著眼于長遠的建設工業強國的基礎工程。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兩化融合、綠色發展,是《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的衡量制造業發展的四大指標。2015年12月8日,由中國電子質量管理協會主辦的“2015電子污染防治英雄會”在京召開。與會代表圍繞綠色制造、化學品管控、綠色回收三大專題,共同探討新常態下電子電器行業的綠色發展道路。
不走老路的綠色制造
作為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如今備受電器電子行業追捧,話題熱度遠高于綠色制造。事實上,綠色制造不僅對于推進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更是著眼于長遠的建設工業強國的基礎工程。“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特別是新興產業發展,要高起點推行綠色制造。”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表示,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是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舉措,全行業要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綠色發展道路,需要行業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綠色的產品、綠色的工廠、綠色的園區、綠色的供應鏈、綠色的標準法規,將共同構建出全新的綠色制造體系。其中,在產品領域,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提升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引導綠色生產和消費。在工廠建設方面,建設綠色工廠,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在園區層面,發展綠色園區,推進工業園區產業耦合,實現近零排放。從產業鏈角度來看,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在標準法規層面,國家將強化綠色監管,健全節能環保法規、標準體系,加強節能環保監察,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開展綠色評價。值得注意的是,新建的綠色規劃與已有的綠色改造將同步推進。
可以預期的是,綠色產業在這十年中將得到發展壯大。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到2020年,建成1000家綠色示范工廠和100家綠色示范園區,部分重化工行業能源資源消耗出現拐點,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立。
“中國RoHS”修訂
參考歐盟RoHS指令和中國對現行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的修訂方向不難發現,對于有害物質在電器電子產品中的使用,各國無一例外地采取了嚴格控制的態度。
由于內容與歐盟RoHS相近,2007年3月1日起實施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被業內稱為“中國RoHS”。2010年6月,《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進入了曠日持久且備受關注的修訂中。
修訂后的管理辦法可謂面目一新,不僅更名為《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理辦法》,調整適用范圍也從“電子信息產品”擴大到“電器電子產品”,將家電類產品納入新版管理辦法的管控中。同時,在《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原有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重點管理目錄改為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達標管理目錄,并要求對投放市場的電子電器產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質進行標注,標明有害物質名稱、含量,產品或其部件能否回收,不當利用或處置可能對環境人體影響等信息。
目前,對于該管理辦法的修訂工作已經進入最后階段。據高云虎介紹,《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理辦法》已經完成部委會簽。截至《電器》記者12月30日發稿,該辦法仍未發布。
綠色回收處理機制成效顯著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實施已3年有余。29個省的109家企業獲得基金補貼,政策實施效果顯著。環境保護部統計數據顯示,2012~2014年,進入正規拆解渠道的“四機一腦”的回收量實現“三級跳”,年回收量分別為1245萬臺、4258萬臺和7163萬臺。同時,進入正規插接渠道的“四機一腦”比例逐年上升,2014年占比已超過50%。
2015年2月,《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2014年版)》(以下簡稱2014年版目錄)發布,并將于2016年3月1日起實施,屆時《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第一批)》(以下簡稱第一批目錄)將同時廢止。與第一批目錄相比,2014年版目錄的產品范圍擴大到14個。其中,家電占據了半壁江山,包括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空調、吸油煙機、電熱水器和燃氣熱水器。這意味著更多的家電品類納入基金管理范圍,家電企業的基金繳納范圍隨之擴大。
《電器》記者了解到,雖然2014年版目錄發布時曾以附件的形式給出了各個產品的定義和范圍,但是更為詳細而明確的釋義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在2014年版目錄中,除了冰箱的容積上限由500L提高到800L,空調、洗衣機、電視機這三類第一批進入目錄的產品,范圍沒有調整;新納入目錄的吸油煙機、電熱水器、燃氣熱水器的具體產品范圍仍待進一步限定。由于目錄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直接相關,產品的明確釋義顯得尤為重要。
同時,這項工作因2014年版目錄實施日期的逼近,而顯得時間分外緊迫。據參與釋義工作的專家透露,家用吸油煙機的規格比較統一,可能會以寬度120cm為限定值;電熱水器目前討論的重點在,如何將用于加熱飲用水的電加熱裝置剝離出定義內。據悉,相關部門已于2015年12月拿出研究方案,并在限定范圍內征求企業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政策實施目前仍存在不少值得探討的問題。首先,基金補貼審核發放流程較長。據《電器》記者了解,目前拆解企業從申報到領取到基金補貼的時間約為10個月。目前,社會回收仍是中國廢舊回收渠道的主力軍,回收量占比超過八成。這意味著多數拆解企業需要出資購買“四機一腦”等拆解“原料”。隨著基金政策的實施,“原料”價格不斷攀升,拆解企業在購買“原料”方面投入的資金不斷上升。較長的審核流程也導致拆解企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
其次,基金赤字問題不容忽視。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較為復雜。2012~2014年是電視機拆解的高峰期,電視機的實際拆解量占比約為九成。這一方面是因為電視機的更新換代比較快,CRT電視已全面推出中國市場,實際報廢量非常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電視機的補貼最高,拆解企業有能力從回收渠道獲得足夠的“原料”。同時,這三年中,“四機一腦”的整體生產規模比較穩定,并未出現快速增長,這令基金每年的收入提升比較平緩。與之相反的則是,電視機拆解量的快速增長。一低一高之間,基金赤字由此而生。
第三,空調等高資源產出率產品難以進入正規拆解渠道。據拆解企業負責人介紹,廢棄空調在回收渠道的售價高達200元,以目前的補貼金額,正規拆解企業并不具備收購優勢。廢棄空調目前多流入二手市場,或被非正規拆解。
為了解決后兩個問題,合理引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加快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和整體效率,2015年11月26日,根據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成本和收益變化情況,財政部、環保部、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四部委發布了新版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標準,新補貼標準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在此次調整中,電視機的補貼由最高的85元/臺下調為60元/臺或70元/臺,空調補貼由35/臺上調至130元/臺。至于此舉能否對回收環節產生影響,尚待觀察。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