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形變”:風景這邊獨好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彩電“形變”:風景這邊獨好
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尚海龍
---------------------------------------------------------------------------------------------
在客廳里,彩電除了供家人觀看電視節目外,還可能成為整個起居環境的點睛之筆。從某種程度來說,彩電外觀設計的意義遠遠大于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實用器”。“被看”屬性要求彩電必須“天生麗質”。2015年,彩電在外觀設計層面亮點頗多,曲面、超薄、分體、大尺寸等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
“曲”徑通幽
“如果可以,最好買一款曲面電視。”《電器》記者同事的家人在最近購買彩電時增加了這樣一句。與平板電視相比,曲面電視作為相對小眾的產品,猶如通向至美景致的曲徑,散發著獨有的魅力和吸引力。2015年,曲面電視迅速發展,在中高端領域持續發力,憑借獨特的造型和優雅的曲線俘獲很多“曲粉”。
奧維云網(AVC)線下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曲面電視上市機型為97個,占2015年上市機型的1.9%,市場滲透率為2.9%;中國市場共售出130.8萬臺曲面電視,市場份額主要集中在三星、TCL和海信三大品牌手中。值得關注的是,作為互聯網電視品牌代表,樂視也已推出曲面產品。據坊間傳說,小米新款產品也可能采用曲面設計。2015年,曲面電視價格逐漸貼近普通消費者,動輒價格上萬元的產品越來越少。某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互聯網電視品牌逐漸介入和滲透,2016年曲面電視價格有進一步下降空間,銷量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曲面電視的特點決定了只有大尺寸機型進行曲面設計才會顯現優勢。彩電市場上,絕大多數曲面電視的尺寸均在55英寸以上。隨著大尺寸面板的成本下降和消費者對大尺寸屏幕的不斷追求,曲面電視在大尺寸產品中個性凸顯,贏得很多消費者認可。大尺寸的曲面電視可以提供更具臨場感的畫面體驗。《曲面電視消費需求調查》顯示,國內過半消費者在客廳電視機換新時有意選擇曲面電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曲面電視的“臨場感”和“高顏值”,分別受到62%和47%的受訪消費者青睞。
事實上,曲面電視分為液晶和OLED兩個陣營。業內圍繞兩者的爭論著實不少。以LG、創維等堅持OLED路線的企業堅信,只有柔性材料OLED才是曲面電視的未來。而三星和TCL等企業更專注液晶面板的彎曲。不管如何,即便身陷爭論中,曲面電視也在2015年取得快速發展。某業內人士預測,2016年,曲面電視很可能成為新一年的潮流風向標。
厚積“薄”發
如果說現在的彩電薄如蟬翼,那定是夸張。但越來越纖薄的外觀足以讓所有人驚嘆。看到賣場展出的超薄電視,就像《電器》記者在海邊看到夕陽西下的恬靜和滿足。幾毫米的厚度更iPhone手機厚度差不多,幾乎所有廠商對纖薄的極致追求都已達成共識。LG、索尼、三星、海信、創維、TCL、長虹等主流傳統企業均已推出多款超薄產品。隨著液晶面板廠商供應越來越纖薄的屏體,越來越多最薄厚度小于9mm的產品面市。《超薄電視行業技術規范》對超薄液晶電視給出行業定義:超薄液晶電視整機最薄處在9~20mm之間為超薄,9mm以內為頂級超薄。
與曲面一樣,超薄也是高端產品的重要屬性之一。隨著彩電高端化進程加快,超薄產品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奧維云網(AVC)有關負責人表示,雖然超薄電視在銷量不及曲面電視,但未來發展前景可期。畢竟,產品越來越薄是不可逆的趨勢。與手機、筆記本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相比,彩電也一直在沿著越來越薄、輕便的趨勢發展。對于選擇將彩電掛在客廳的消費者,極致纖薄的意義將更加重大。中怡康數據預測,2016年,超薄產品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20萬臺。
自OLED電視問世,由于結構優勢使機身更加纖薄。在2015年德國IFA展上,看到眾多彩電品牌展出的超薄電視,《電器》記者一度誤以為是OLED產品。事實上,液晶電視也能做到極致纖薄。雖然液晶面板和OLED在顯示技術根本上不同,但追求纖薄的目標是一致的。
雖然OLED由于自發光特性無需背光模組,在超薄產品方面更具優勢,但高昂的售價使其難以快速普及。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對液晶技術深度挖掘,如今4.9mm的液晶產品已經上市。不管OLED也好,液晶也罷,纖薄的機身是消費者的需求,也是廠商努力的方向。
“大”地春回
陽春三月,大地春回,彩電屏幕尺寸如同萬物迎春一樣,持續“生長變大”。據了解,過去十年,彩電市場的平均屏幕尺寸每年增加1英寸。奧維云網(AVC)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彩電平均尺寸已達44.5英寸,同比增長2.3英寸。即便是樂視、小米等互聯網電視品牌,產品尺寸也越來越大。小米電視已從第一代的48英寸快速增加到60英寸。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在感受過大屏幕的震撼畫面后,消費者很難在回到原來的小尺寸時代。彩電行業大屏化的不可逆發展,讓更多的廠商將目光集中在降低大屏成本、優化大屏畫質等方面。
2015年,55英寸產品幾乎成為所有廠商主推尺寸,也成為市場增幅最大的尺寸。同時,隨著大尺寸面板成本下降,大尺寸產品價格有所下滑,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大尺寸畫面帶來的臨場感和清晰度是不言而喻的。
中怡康數據顯示,2015年,55英寸以上彩電零售量滲透率達到21.6%,零售額滲透率為39.9%。未來這一尺寸段產品的滲透率還會繼續增長,預計2016年將達到25.5%。同時,32英寸產品市場份額迅速被40英寸產品替代。總之,大屏替換小屏的趨勢十分明顯。2016年,65英寸產品甚至有可能替代55英寸產品成為新的增長熱點。隨著彩電平均尺寸增加,市場均價也有所提升。據奧維云網(AVC)有關負責人透露,2015年,中國彩電市場的零售均價為3363元,同比增長2.6%,55英寸、60英寸及65英寸的產品均價出現明顯下滑。
“分”外妖嬈
2015年,關于分體電視和模塊化的討論又引起熱議。大麥電視、長虹CHiQ電視、小米電視、暴風TV、酷開等品牌均有采用分而置之的產品。屏幕、主機、音響等主要彩電結構被完全分開,即可獨立升級,也可隨意組合。分體電視并非一個新的概念,數年之前一些品牌已經推出過類似產品,只是在彩電領域一直不溫不火。2015年,隨著互聯網電視品牌大舉入侵,從用戶個性、定制需求出發,給消費者帶來選擇產品的自由。據了解,消費者可以自行選擇、組合自己喜歡的顯示屏、主機、音響等。的確,為滿足廣大消費者普遍需求,彩電往往附加諸多功能。無形之中,消費者就可能為根本不用的功能買單。分體電視將消費需求進一步劃分,能針對性滿足消費者。
在智能電視快速發展的今天,即使屏幕還能滿足需求,但芯片和處理器等硬件配置可能已經無法適應更高清的畫質處理。分體電視可以保留屏幕而讓主機更便利升級,減少用戶更新換代的成本。可以預見的是,2016年,分體電視將繼續向前發展,更多品牌或將進入這一領域。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