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力提升,彩電技術多點開花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產品力提升,彩電技術多點開花
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尚海龍
---------------------------------------------------------------------------------------------
2015年,是彩電市場熱鬧的一年。除了品牌數量不斷“增援”、產品形態豐富多彩、盈利模式推陳出新外,彩電的音畫質也在不斷提升。雖然彩電行業可關注的點很多,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熟,越來越絢麗和清晰的畫質一直是產品的根本。某業內人士笑稱:“如果彩電畫質不出色,再多亂七八糟的噱頭都沒有意義。”《電器》記者注意到,2015年,彩電在畫質層面又取得進一步發展,在內容構建方面也進一步豐富。彩電正在由內而外地進行全面升級和迭代。
HDR:大熱
自CES2015結束,HDR便在彩電行業掀起了新一輪熱潮。2015年,索尼、LG、三星、創維、海信等品牌均在高端產品上加載HDR技術。CES2016上,對于HDR電視的展示,只能在去年“熱”的基礎上再加一個“更”字。“它對消費者體驗的直觀感受比較明顯,很多內容商也比較重視,好萊塢等內容商也比較重視,應該還是有前景的。”談到HDR,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郝亞斌如是說。
HDR是High-Dynamic Range的縮寫,意為高動態范圍圖像。最早的HDR技術應用于專業相機領域,是喬布斯將其引入蘋果手機后逐漸被廣大消費者熟知。相比普通的圖像,HDR可以提供更多的動態范圍和圖像細節,能夠更好地反映出真實環境中的視覺效果。簡單而言,采用HDR技術能讓產品亮度增加,色彩更生動,對比更分明。
HDR技術一度被認為是提升液晶產品畫質并助其與 OLED電視一較高下的利器,但如今這一想法要落空。《電器》記者注意到,IFA2015上,LG已經推出OLED結合HDR技術的最新產品。2015年底,創維也發布采用HDR技術的OLED電視。可見,HDR技術并非只適用于液晶產品,對各類產品的畫質提升均有重要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產品都能應用這一技術。據了解,HDR技術要求彩電亮度在1000~1200尼特,而普通液晶電視亮度只有500尼特左右。因此,HDR技術已成為高端產品的新特征之一。換言之,在當前市場行情下,如果產品不具備4K超高清,都沒資格與HDR一起“玩耍”。互聯網電視品牌也在關注這一領域。據小米電視戴青松介紹,小米正在跟蹤和關注這一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HDR技術雖然被廣泛看好,但仍面臨與3D、4K一樣的“內容不足”的尷尬。據創維有關負責人介紹,HDR需要端到端的完整解決方案,即從內容創作到渠道發行,再到編碼解碼、播放、傳輸和顯示。這意味著,要真正實現HDR,內容端、芯片端、顯示端缺一不可。據悉,眾多內容商均在積極布局HDR內容,但究竟何日普及不可而知。HDR技術是公認的好技術,顯示效果和畫面提升直觀可見,但普及仍需時間。
4K:幾成主流標配
2015年,HDR勢頭興起力壓4K成為新的引航者,4K雖退居二線,但幾乎成為主流產品標配。《電器》記者注意到,不管互聯網電視品牌推出的新品,還是傳統彩電廠商的旗艦機型,4K顯示已成為標配之一。2015年,隨著4K面板普及率提升,4K電視價格持續下降,并最終走下價格高臺,被百姓接受。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彭健鋒介紹,2015年,4K電視國內市場銷量為1450萬臺,滲透率為38.3%。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4K機型新品上市504個,同比增加203個。可見,4K產品已“染指”超過三分之一的彩電市場,在整個彩電行業的占比也迅速增加。剛剛過去的2016年春節,4K產品增長明顯。奧維云網數據顯示,彩電行業消費升級趨勢明顯,4K產品加速普及,產品滲透率達到47%,同比增長21%。
2015年,伴隨普及率的提升,4K電視價格持續下滑頗值得關注。《電器》記者依稀記得,在4K概念剛出來時,標價數萬元的產品不在少數。僅僅2年,4K產品價格已經被廣大消費者接受,并一再創新低。2015年12月,風行電視55英寸4K電視售價僅為2799元,震驚行業。“如今的4K產品賣得白菜價。”某企業負責人笑稱。中怡康對比了2015年初和年底55英寸4K主流型號的均價,價格下降了近2000元。可以預見的是,隨著4K產品的進一步普及,產品售價可能再創新低。
面對4K產品普及,內容略顯不足。4K是否像3D一樣曇花一現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目前來看,4K和3D所走路線極其相似。所有硬件基礎布局已經完成,只差內容東風。可以看到的是,彩電廠商、內容提供商、網絡運營商等都在不遺余力布局內容,整個4K生態鏈變得越來越成熟和完善。《電器》記者注意到,很多智能電視均設置了4K專區。2016年初,優酷土豆聯手華為共同推出4K內容服務平臺??“4K花園”。面對巨大的4K市場,越來越多的廠商或將介入。
量子點:不溫不火
2015年,量子點電視降溫迅速。相比HDR和4K,量子點技術并未在業內更大范圍推廣和普及。目前來看,三星和TCL仍是量子點電視最主要的推行者。在CES2016上,三星推出多款基于量子點技術的彩電,尺寸從49英寸到88英寸。IFA2015上,TCL也展出了量子點技術2.0版本產品。據悉,該技術通過應用為曲面電視量身打造的量子點增強膜,將量子點色彩增強材料和曲面顯示屏進行精準匹配,使電視機呈現的顏色范圍更豐富、更接近自然色。
據了解,量子點電視將量子點的光學材料放入背光燈與LCD面板之間,通過擁有尖銳峰值的紅、綠、藍光獲得鮮艷的色彩。采用量子點技術對畫質和色域提升明顯。據某企業背光模組設計負責人介紹,量子點技術的重點作用是提升色彩飽和度,但并非唯一辦法。小米負責人直言:“量子點技術成本很高,更多應用于高端產品,不利于推廣和普及。此外,量子點技術的光損失較大。同樣的光,它幾乎要浪費20%~30%,產品散熱和壽命也會受到影響。”
此外,部分量子點技術還涉及有毒材質。這也從側面限制其快速發展。但是,量子點技術并非不是好技術。某業內人士坦言,從某種程度來說,作為液晶電視提升畫質的重要手段,量子點技術甚至肩負抗衡OLED的重任。
內容:日趨豐富
在智能大潮下,2015年,彩電市場幾乎難以看到非智能產品。奧維云網(AVC)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智能電視累計保有量為1.05億臺,智能電視的終端日活躍用戶達4100萬人。現在彩電廠商推出的新品都是“無智能,不彩電”。互聯網電視品牌更是掀起以運營內容獲得盈利的新模式浪潮。在《電器》記者看來,從智能層面而言,彩電最重要的兩方面是交互和內容。如今,在內容層面,可謂越來越豐富多彩。
彭劍鋒表示:“智能電視將從拼硬件、拼配置,進入拼場景、拼體驗的階段。內容節目的豐富度、精彩度、清晰度,以及產品的易用性將成為用戶購買電視機的重要考量因素。”為了搶占“內容”高地,眾廠商也是不遺余力。2015年,小米豪擲10億美元砸向內容市場,樂視則繼續構建生態,PPTV、風行、暴風、微鯨等紛紛憑借手中資源不斷擴展內容板塊。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在視頻內容方面,企業在其他領域也不斷發力,諸如體育、購物、教育、醫療等板塊也成為關注重點。
海信發布的2015電視產業發展大數據報告顯示,52%用戶有使用智能電視的支付意愿,用戶已經逐步接受視頻、游戲、教育、購物等付費內容。視頻點播、游戲、教育、購物成為最受歡迎的應用,未來客廳經濟的雛形已初步呈現。可以預見,圍繞客廳這款屏幕的內容還將更加豐富,新的盈利模式或將逐漸形成。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