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經濟”成熱點,“防霾”市場快速發展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20年前,生活在北京的筆者并不知道“霧霾”為何物。對于書報上所說的“霧都倫敦”更是不明究竟。20年后,筆者依然生活在北京,不僅知道了霧霾,更親身經歷著“霧都”生活。空氣凈化器、新風系統、防霾口罩……當霧霾一撥撥來襲,消費者四處尋找“救命稻草”。“霧霾經濟”迅速崛起和爆發,相關產品市場規模逐漸增加。
霧霾已成常態
2015年,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引發公眾廣泛關注,也引起政府相關部門和有關領導的重視。但時至今日,空氣污染并沒有好轉。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為198天,占全年天數的54%,重污染天數為39天。第三方軟件統計的2016年重污染天數是67天。
當霧霾一次次來襲,消費者抱怨的聲音卻越來越小。人們都知道霧霾不會立刻消除,不會輕易消失,除了忍受,普通消費者做不了什么。由此,越來越多的人帶起了口罩,越來越多的空氣凈化器運轉起來。
防霾“利器”顯神通
隨著霧霾常態的到來,越來越的企業開始圍繞“防霾”做“功課”。一位空氣凈化器行業的從業者曾對《電器》記者直言,他也很矛盾,一方面,霧霾確實能大幅拉動市場;另一方面,總是盼著霧霾天似乎有些反人類。不可否認的是,霧霾天氣對于相關產品的拉動作用明顯。隨著霧霾天氣頻發,空氣凈化器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中怡康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空氣凈化器零售量和零售額分別為376萬臺和88億元;2014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510萬臺和116億元;2015年是空凈市場的成長陣痛期,行業亂象導致全年市場增速放緩與2014年持平;2016年,空氣凈化器新國標的正式實施使空凈市場回暖,零售量、零售額分別為574萬臺和141億元。
除了空氣凈化器,新風系統可謂后起之秀。2017年,關于給中小學安裝新風系統的政策利好,更是讓新風企業看到希望。關于新風產品在霧霾天如何發展詳見本刊P.62。
值得一提的是,霧霾也帶動干衣機市場的發展。由于霧霾天氣頻發,人們室外晾衣也成為奢侈。某業內人士曾做過實驗,洗干凈的衣物放到霧霾中晾干,表面不僅一層塵土,還有很多細菌和微生物。因此,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有干衣需求。許多中高端滾筒洗衣機也結合了烘干功能。但是,《電器》記者采訪后獲悉,純干衣機的效果遠遠好于洗烘一體機。干衣機市場或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本刊P.61將詳述干衣機在霧霾天的市場表現。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