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召開第六屆四次常務理事會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2017年7月5日,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第六屆四次常務理事會在天津召開,共有常務理事和相關代表57人參加了會議。本次會議邀請了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張崇和、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司長高延敏進行了主題發言,還邀請了知名經濟學家邱曉華到會解讀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在本次會議上,各位常務理事和企業代表還針對今年的行業形勢以及其他涉及行業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了討論。
在經濟大勢下找準行業方向
會議首先由張崇和發表講話(全文見本刊第38頁)。張崇和希望,作為輕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電業應該做輕工業智能制造的領跑者、國際化開拓者、“三品”行動計劃的踐行者、現代營銷的探索者。同時,作為行業組織,中國家用電器協會要做行業發展的護航者。他強調,在最近幾年間,中國家電業在智能制造、全球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但未來將迎來新一輪挑戰,如新一輪技術革命帶來的影響和挑戰、國際環境的復雜多變性、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帶來的壓力以及企業發展不均衡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高延敏為到會代表梳理了與家電行業相關的國家政策,重點介紹了《中國制造2025》、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工信部的“三品戰略”等。他表示,國家這些大的政策表面上看很多與家電行業并不直接相關,但家電行業從中能夠找到很多機會和政策支持。
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為與會代表解讀了中國宏觀經濟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首先,他以大量詳實的數據為基礎,介紹了中國經濟增長由快變慢的必然性和典型表現。邱曉華認為,中國經濟增速下降,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從國內環境來看,六個方面的變化比較突出。一是市場變了,從短缺變為相對過剩,這背后有絕對過剩,但也有結構性和體制性的原因,所以我們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次是成本變了,包括勞動力、融資、物流以及水、電、土地等要素成本,還有環境成本,大量的原來的盈利空間被成本擠壓了。第三是生態環境變了,以前的不顧環境、不顧安全、不顧生態的野蠻增長不能再持續。第四是資源環境變了,以消耗大量資源追求高增長的方式不能再被允許。第五是債務壓力變了,無論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債務的成本都提升了。第六是人口結構變了,中國人口不再年輕,老齡化問題已經非常現實地擺在面前。從國際環境來看,也有五個變化。一是世界經濟不景氣。二是世界治理出現了無序的狀態。三是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出現了逆轉。四是新興經濟體危機逐步顯現。五是中國面臨的競爭環境更加嚴峻,對發達國家,中國仍然是追趕者,但相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已經是一個領先者,因此要面臨雙重競爭壓力。
對于未來,邱曉華認為,第一,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一定是在一個目標引領下的發展,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百年目標”,到2021年建黨100周年之際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確保未來四年中國經濟增速不能低于6.4%。有了這個目標引領,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是有底線、有底部的發展格局和趨勢,不會大起大落。第二,未來中國的發展一定是建立在新平臺上的發展。新平臺有兩方面。最核心的是以創新驅動為主要動力的發展平臺,創新包括中國制造2025、智能化等內容。另一個就是國際化新平臺,由過去主要是請進來,轉到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的雙向開放的國際化新平臺。第三,未來中國的發展一定是順應三個趨勢。一是跨國經營的新趨勢,二是跨界融合的發展趨勢,三是跨所有制發展的趨勢。在這三個趨勢之下,工業企業未來一定要走智能化的發展之路。第四,未來的發展一定要不斷挖掘新的紅利來支撐。第五,未來的中國經濟一定是以實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作為主戰場的新發展。
邱曉華認為,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經濟應該可以結束下行趨勢,開啟一個平穩運行、提質增效的新周期。“企業只有適應新周期的特點,把提質增效作為重點,才能走得更遠。”邱曉華強調說。
上半年運行良好 長遠未來可期
在會議的下半程,來自海爾、美的、海立、格蘭仕、海信科龍、TCL、華意和加西貝拉、老板電器、博西家電、白雪電器、東貝、九陽、A.O.史密斯等各企業的與會代表針對行業形勢、機遇、挑戰以及應對策略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并進行了討論。
與會代表普遍表示,今年上半年家電行業運行良好。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介紹稱,今年上半年,海爾實現了超過20%的增長。“平均單價的增長遠遠大于量的增長。”周云杰說,“這不是簡單的提價,它的背后是產品的升級、高端品牌的規劃,這也是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廣東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梁昭賢認為,今年上半年家電市場整體表現回暖,其中,各個品類的龍頭企業以及新品類表現突出。美的集團副總裁王金亮則表示,上半年空調市場業績驕人,但下半年要想持續非常困難。“要看天氣怎么樣,這是在賭。”他說,“美的率先改變了打款壓貨的模式。我們不要龐大庫存,我們不賭。”博西家用電器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偉慶介紹稱,今年上半年,博西家電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實現了超過20%的增長,這得益于產品結構的調整。其他一些企業負責人也對今年上半年的市場表現給予了肯定。
除此之外,各與會代表還就渠道變化趨勢、國際化機遇和挑戰以及其他涉及行業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探討。據介紹,目前,海爾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以及渠道環節,形成了COSMO平臺、智慧家居生態平臺以及復合形渠道平臺。“在這些方面,海爾做了很多探索和嘗試,可能有些是需要‘交學費’的,但是為了行業發展,海爾愿意做這些嘗試。”周云杰說。
對于電商渠道的迅速發展,王金亮介紹稱,美的已經在努力打通線上和線下渠道,“我們做了大量線上和線下的共享,比如庫存共享等。目的是要改變銷售結構,做到產品上、效益上的提升”。據九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韓潤介紹,線上銷售比較適合小家電,所以九陽的線上銷售比例一直在增長。“當然線下渠道也不能放棄。同時,要找到合適的、創新的銷售模式。九陽一直在嘗試體驗營銷,并找到線下銷售區域的空白點。”韓潤說。TCL家用集團有限公司CEO李書彬介紹,TCL正在搭建線下體驗、線上交易的平臺。
對于國際化趨勢,上海海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建芳認為,目前,歐洲以及美國的中高端家電制造“回流”明顯,同時,在低端制造方面,中國也面臨著來自印度的壓力。這些需要大家在國際化道路上特別注意。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志剛介紹了海信國際化的經驗。他說:“海外市場與國內市場區別很大。國內的很多營銷手段在國際市場上難以發揮作用。最關鍵的還是要靠產品和技術趨動。比如美國是一個尊重創新的市場,只要產品得到認可總是有機會的。而歐洲市場一直以來安裝和維修是個大問題,把服務做好也是非常好的市場切入點。”杭州老板實業集團總裁趙繼宏則希望中國家電業能夠在“一帶一路”政策中找到更多的國際化機會。“當然,中國走向世界還是要靠產品。”趙繼宏強調,“以后是產品的時代、技術的時代,智能和環保是未來的產品和技術趨勢。”
加西貝拉壓縮機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金松以及黃石東貝機電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銀坤等則強調了行業要健康發展,要給零配件企業留有合理的利潤和發展空間的重要性。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姜風表示,得益于過去幾年轉型升級效果明顯以及原材料價格處于低位,2016年,中國家電業平均利潤率達到十幾年來的最好水平。2017年上半年形勢好于去年,市場表現有幾大亮點。一是空調市場產銷兩旺,二是中高端產品銷售較好,三是線上銷售增長超過50%。但總體來看,大家對下半年市場并不樂觀。姜風希望,家電企業要堅持質量為先、自主創新,繼續堅持轉型升級。
圍繞行業需求,開展協會工作
在本次會議上,姜風代表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向與會代表介紹了上半年協會的主要工作。一是今年5月,以5G物聯網為主題,召開了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技術委員會會議,開展了前瞻性技術交流。二是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上完成了“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標準”的注冊,正式組建了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標準化委員會。同時,加快推動協會標準制定工作進程。如,5月12日,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正式發布了2017年第一批協會標準修訂計劃,共有六項標準列入計劃當中。另外,今年3月,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正式對外發布了“智能家電互聯互通團體標準”。這是自中國家用電器協會2015年牽頭成立“智能家電互聯互通項目工作組”以來,在智能家電互聯互通標準化方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三是今年3月,2017年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2017)在上海成功舉辦。展示面積超過11萬平方米,AWE的國內外影響力持續提升。“我們的目標是把AWE打造成全球家電業最高水平、最強品牌影響力的平臺,并成為全球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家電展會。”姜風說。除此之外,2017年上半年,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還在深入進行行業研究,積極向政府反映行業情況和意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下的各個專業委員會也正常開展工作。
對于下半年的主要工作,姜風也做了簡要介紹,主要包括中國家用電器技術大會、理事會會議、各專業委員會開展的工作以及AWE2018啟動等。姜風還透露,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中國家電工業發展四十周年,同時也是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成立三十周年。為此,中國家用電器協會計劃于2018年下半年在北京召開中國家電工業發展四十年、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成立三十年慶典,希望行業企業都能給予大力支持。
另外,本次會議對TCL和新飛電器提出的變更副理事長和常務理事人選進行了表決。李書彬代表TCL出任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理事長及常務理事,張紅偉代表新飛電器出任常務理事。同時,會議還通過了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標準法規部主任萬春暉、會員部主任劉釗、綜合業務部主任竇艷偉任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秘書長。
姜風表示,過去的5年是中國家電產業發展的轉折期,中國家電結束了高速增長,開始了“由大向強”的轉型,中國家電企業積極進行轉型升級,堅持自主創新,改變增長方式,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果,家電產品質量全面提升,中高端產品比例增加,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面對未來,希望家電企業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堅持轉型升級,堅持自主創新,發掘和培育增長新動力,為實現家電強國目標而努力。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