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工業4.0:以人為核心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機器換人”已經成為近幾年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趨勢之一。在智能制造時代,人與機器的關系更是被推到風口浪尖。那么,在這個全新的制造時代,又該如何設定人在制造過程中的角色呢?2017年11月16~17日,《電器》雜志“尋找中國家電業智造先鋒”采訪組,帶著這個問題來到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AE工廠和CC工廠尋找答案。
把人放在中心
在AE工廠的展廳內,《電器》記者看到了博世工業4.0七大特征的圖示,而居于中心位置的是“以人為核心”。在隨后兩天的探訪中,記者發現,博世工業4.0解決方案無不貫徹著“以人為核心”的理念。
無紙化是AE工廠和CC工廠都在推行的生產線改進項目。在這兩家工廠中,紙質看板的數量正在銳減。據介紹,這一舉措不僅可以節省資源消耗,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員工工作效率,將員工從大量的紙質看板中解放出來,以更快捷的方式調取需要的數據并做出決策。以前大家圍著一堆紙質看板開會的模式,已經被顯示器取代,越來越多的生產線開始用大屏顯示器做晨會。
再以AE工廠采用RFID技術的固定資產盤點方法為例。在采用這一技術前,需要專人走到設備附近查看和核實;如今,車間的全部設備都配有可供辨識身份的標簽,工作人員只需要推著裝有射頻識別天線的工具車繞車間一圈,車間內的資產信息就可更新至系統,并自動生成盤點報告。
工業4.0正在把人從重復性的繁雜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人可以將精力投入更有價值和創造性的事情上。正如博世底盤控制系統中國區副總裁Ralf Niklaus所言,工業4.0技術的支持,讓人做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
同時,工業4.0也讓人與機器的交互變得更加和諧。據博世中國工業4.0項目經理杜冰介紹,在德國洪堡工廠,生產線可以根據操作者的身高、國籍,自動調節高度,并進行語言切換,做到針對每個人的人機工程學?!肮I4.0不是沒有人,而是要考慮如何把人放入其中。博世工業4.0從不強調機器換人?!睋榻B,博世已經研發出全新的人機協作機器人,人不在周圍的時候,機器人動作很快,但只要人接近,機器人就會自動降速。
適應新的角色
不可否認的是,當生產自動化水平大幅提升,一線操作工人的數量將隨之減少,人在新的制造時代將扮演新的角色。據博世汽車電子精益生產及工業4.0部門經理陸彬介紹,AE工廠會為員工提供新的崗位,并提供相關技能培訓,讓他們實現崗位的轉化,更好地適應新的工作。
Ralf Niklaus認為,在工業4.0時代,作為設計者、操作人員和決策者,人將被視為制造業最重要的角色。在數字化系統的幫助下,員工不必再艱難地搜索數據、準備報告、進行溝通,而是更專注于確定正確的決策。CC工廠推廣的LinDa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前,在面對客戶的臨時需求變動時,CC工廠的生產計劃人員需要調取原材料庫存信息、確認客戶的優先級、制定新的排產計劃、打印生產看板,還需要與多方進行溝通和協調。在采用LinDa系統后,生產計劃人員只需要點開系統,相關的信息就可以顯示出來,他只需要根據相關信息進行決策就可以。
此外,《電器》記者發現,博世高速運轉的工業4.0工廠里,依舊保留著濃濃的“人情味”。在AE工廠,每條生產線線頭的物料點都有一個以蘇州標志性地點命名的站牌,以方便自動物料車識別,而這個站牌酷似德國公交站牌,彰顯著獨有的企業文化。CC工廠的生產線線頭則掛著德國工廠贈送的碩大的巴伐利亞牛鈴。當記者問及這個鈴鐺是否只是裝飾時,CC工廠的工作人員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說:“當產線發生故障時,工人會拉響這個鈴鐺?!闭沁@些細節體現著博世工業4.0背后那個大寫的“人”。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