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亞斌:彩電行業產品技術多元化,整體趨勢穩定向好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2018年1月,中國彩電市場的2017年全年數據如約而至。4752萬臺的全年零售量,遠沒有一年前的突破5000萬臺那么令業界振奮。1月底,《電器》記者就彩電業2017年和未來的發展專訪了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郝亞斌。談及2017年成績單,他強調,規模的小幅回落符合市場的周期性發展規律。更為重要的是,彩電業經過2017年的調整和蓄力,擁有了創造未來的更多可能。
積蓄力量,市場有望回暖
2017年,中國彩電市場整體規模發展沒有達到預期,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宏觀方面來看,房地產行業受到限購政策影響較大,房屋成交量下降導致消費者對家電類產品的需求有所降低。與此同時,消費者更新彩電的欲望不高,這也令規模比較穩定的彩電市場缺少了換新需求的動力。”郝亞斌分析說,“從產業鏈角度來看,上游面板價格的持續上漲對彩電行業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產品利潤被不斷壓縮,整機企業無法在產品推廣、促銷活動進行更多的投放,這也是影響彩電市場規模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據了解,2017年彩電企業的利潤僅為1%~2%,上游面板企業的利潤增幅卻很高,全球六大面板廠2017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在“供不應求”的環境下,上游液晶面板廠投入幅度不斷增大,隨著2018年面板供應量進一步提升,面板價格有望下降。據郝亞斌介紹,京東方第10.5代TFT-LCD生產線已經于2017年12月投產,華星光電則在2017年6月開工建設了中國首條第6代柔性LTPS-AMOLED顯示面板生產線,這些都是助力彩電市場復蘇的“催化劑”。“2018年,伴隨著產業鏈條的日益完善,中國彩電行業將擁有更大的話語權。”他說。
在郝亞斌看來,彩電市場在2016年取得規模突破后,2017年出現小幅回落其實符合家電市場的周期性發展規律。同時,經過2017年的調整,彩電市場的發展態勢將由“井噴式”增長歸于平穩,市場格局更趨穩定,這對于彩電行業的長期發展來說是好事。他認為,彩電市場的穩定發展不僅受消費環境和產品本身的影響,合理的市場秩序以及可持續性的發展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互聯網品牌為例,2016年的風生水起并未延續到2017年??市場份額大幅縮減,下降為13%;2017年互聯網品牌新上市機型數量為161個,同比下降11%,甚至一些企業已經無法繼續運營。
據郝亞斌介紹,導致互聯網彩電品牌發展放緩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互聯網品牌主打的“低價”“性價比”策略在2017年受到上游面板價格上漲影響,利潤流失太大,資金缺口很難補齊。二是產業鏈整合能力差,彩電是一個產業鏈較長而成熟的行業,互聯網彩電品牌在這方面既缺乏經驗也缺乏調整能力。三是互聯網彩電品牌沒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雖然2016年依靠性價比、內容、營銷理念等策略獲得高速增長,但是2017年傳統彩電品牌紛紛在這些方面發力,互聯網品牌競爭優勢迅速丟失,這也造成了互聯網彩電品牌市場份額的下降。他說:“經歷2017年的震蕩,相信很多互聯網品牌對于彩電行業也有了新的認識,他們會從短平快的發展理念中脫離出來,轉變為穩健、長遠的發展思路,為彩電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差異化競爭趨勢明顯,消費痛點還需挖掘
《電器》記者注意到,不同于往年,2017年中國彩電市場并沒有形成單一的技術熱點,而是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形態。“2017年,各大品牌紛紛拿出自己的‘殺手锏’,比如海信電視的ULED顯示背光分區技術、長虹CHiQ電視的人工智能與聲紋識別技術、TCL電視的量子點顯示技術、康佳電視的AI技術與智能家庭中心、創維電視的OLED顯示技術等。”郝亞斌表示,“各個品牌的獨有技術在不斷形成差異化競爭,對于技術熱點的追蹤方向各有不同。有些品牌更加注重高分辨率、清晰度,如夏普主推的8K顯示;有些品牌則在人工智能方面進行全面布局,力爭將電視機打造成集家電控制、內容篩選、語音交互于一體的智能化影音娛樂終端。除此之外,也有像索尼這樣將發聲技術與顯示技術跨界融合,打造視覺、聽覺于一體的影音技術。隨著技術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消費者可以選擇更加貼合自身消費需求的彩電,而且避免了‘技術相同、品質相仿’最后依靠價格取勝的競爭方式。”
技術的不斷進步并沒有如行業所預期的那樣,掀起彩電更新消費的熱潮。郝亞斌認為,目前,中國家庭的彩電更新周期非常長。他分析稱:“根據我們的調查,很多用戶家中彩電的更換周期為12年,甚至超過12年,一方面是由于彩電本身故障率較低,另一方面是消費者很少關注彩電更新迭代的變化,再加上彩電企業對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力度小,造成了消費者形成了‘能看就不換’的消費理念。”據介紹,近年來,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積極配合彩電企業,引導消費者對老舊產品進行更換,推出了“汰舊換優”活動以及“美好生活的需要從換一臺好電視開始”這一宣傳口號。除此之外,消費痛點不明晰也是造成彩電更新慢的一個原因。近年來,彩電行業始終沒有出現一個像顯像管電視升級為液晶電視這樣的技術變革,各個品牌對于未來的彩電技術的發展方向也在不停摸索當中,很難出現大規模的更換熱潮。
目前,彩電在硬件技術發展與內容資源上也存在一定的矛盾。郝亞斌介紹說:“雖然8K產品已經開始呈現普及趨勢,但與之匹配的內容幾乎沒有,即使是已經全面普及的4K產品,能夠觀看的資源也非常少,這是顯示技術和內容的矛盾。另外,很多家庭還在使用老舊的彩電,與新出現的全高清電視節目不兼容,而消費理念的落后使他們忽略了產品的升級,這是新內容與老產品的矛盾。“基于以上多種原因,我們認為,彩電的更換周期應該維持在7~8年,這樣無論產品的使用安全性,還是硬件與內容的匹配程度都是非常合適的。不僅如此,這個更換周期能夠在保證不給家庭帶來很大的負擔的同時,避免資源浪費。”
拓展海外市場,緊跟技術趨勢
談及彩電行業未來的發展,郝亞斌信心滿滿。在2017年4752萬臺的成績單背后,他看到更多的是彩電行業新的競爭優勢。他告訴《電器》記者:“首先,中國彩電企業紛紛走向海外,開辟了新的市場。海外消費者對于中國品牌的認知也在由‘中國代工’向‘中國制造’轉變,這是中國彩電企業由大到強的必經之路。”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中國彩電出口量為7422萬臺,同比下降0.8%;出口額達到128.3億美元,同比增長13.6%。中國彩電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表現同樣搶眼。2017年,TCL電視在北美市場份額已經排到第三名,個別月份甚至可以排到第二名。海信電視在南非、澳大利亞等地的市場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績,已經成為當地數一數二的主流品牌。除此之外,海信在2017年還完成了對東芝電視的并購,這也是彩電業國際化提速的重要一步。
在產品端,郝亞斌認為,智能電視將在未來爆發更大的潛力。他說:“智能化在彩電上的普及度已經非常高。2017年,智能電視銷量已經占到中國彩電市場總銷量的86%,而且智能電視正在為消費者帶來顯而易見的體驗升級,從投屏互動到語音識別和控制,再到智能場景控制與針對性內容推薦,‘智能’不再是一個噱頭,而是可以真正帶給消費者更舒適、便捷體驗的技術手段。需要注意的是,智能顯示產業已成為承載智能硬件、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和虛擬現實等科技革命的重要支撐和基礎。人類生活在一個視像化時代,顯示無處不在,更重要的是它將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商業架構和秩序。同時,智能顯示產業是中國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將形成‘視像化+’的新經濟浪潮,以彩電為核心的視像行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更為重要。新工業革命與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將形成歷史性交匯,智能顯示產業必須把握住這一變革趨勢和時間窗口,努力搶占新一輪的產業競爭制高點。”另外,大屏化也是彩電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郝亞斌補充說:“與顯示技術的進步不同,大屏幕帶給消費者的體驗升級更為直觀,而且如今大屏電視機的價格也并不貴。目前,行業需要想方設法拉動更新需求。”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大屏智能電視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顯示終端,也是家庭生活最重要的顯示與控制中樞,更是營造家庭和睦氛圍和歡聚娛樂的重要平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應該從換一臺好電視開始。”郝亞斌感慨道,“中國家庭的購買力已經不再是彩電市場發展的瓶頸,對于彩電定期迭代更新的消費理念還需要企業傾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推廣,企業要把產品做好,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要把風向控好,為了讓消費者感受到彩電升級帶來的幸福感,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