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艾小明:強力推進,從全流程實現制造升級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7月20日,在“智造新時代??尋找家電業智能制造先鋒高峰論壇暨頒獎典禮”上,憑借在智能制造中的突出表現,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摘得“智造先鋒”獎。眾所周知,在艾小明剛擔任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不久的2017年11月,惠而浦中國公司全新的工業4.0智能工廠(以下簡稱合肥工廠)正式投產。可以說,這個獎項是對其履職以來卓有成效地推行智能工廠落地最有力的佐證。
會后,在接受《電器》記者的采訪時,艾小明明確表示:“全新的工業4.0智能工廠的落成,彰顯出惠而浦這個百年品牌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決心。我們要以更加智能的技術和設備、以用戶和產品為中心,推動效率提升與產品升級,在中國市場加速崛起,復制我們在歐美市場的輝煌,打造中國白色家電市場第一外資品牌。”
自動化、信息化,只是第一步
事實上,雖然在艾小明的執掌下,惠而浦在中國推行智能制造的時間還不到兩年,但是這位曾供職于施耐德電氣12年的總裁由于在自動化領域多年的深耕,談起智能制造可謂思路明晰。
在艾小明看來,推行智能制造要有3個層次的認識。首先,智能制造要對整個制造流程有深刻理解,而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為此,惠而浦智能工廠的設計要考慮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即在生產過程中要做到全程的溝通跟蹤,甚至于到產品后期??消費者體驗和售后服務環節也要實現智能化。第二,智能工廠不是無人工廠,反而是對人才要求更高的工廠。傳統制造企業培養的所謂智能制造的人才無非是自動化工程師,抑或是IT工程師,這些人才都不是智能制造所需要的綜合性人才,因此企業要在探索智能制造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一批智能工廠所需要的,同時掌握自動化、信息化的綜合性人才。第三,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的最終目標并不一定要做到工廠全機器人化。“因為家電的生產會根據市場波動而變化,我們需要在不同的時間保持“柔性化”,即生產線要有靈活性,所以惠而浦合肥工廠不一定是機器人最多的工廠,卻是最適合當下市場發展階段的工廠?!彼f。
實際上,合肥工廠也只是惠而浦全球2020戰略的落地產物之一。據艾小明介紹,惠而浦在全球擁有3個智能制造示范基地,除了中國合肥,另外兩個分別位于意大利和美國。而合肥工廠是惠而浦最新的智能制造工廠。
談及合肥工廠目前的進展,艾小明說:“目前,這個工廠已經把關鍵工藝、生產流程、關鍵零部件的制造等環節打通了,系統的自動化、信息化初步達成,但是離實現最終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比如,生產過程中物料的配送、線邊的自動化等,接下來我們會逐步完善。”
智能化,還需本土化
合肥工廠是惠而浦在中國進一步本土化的三大戰略之一。另外兩個分別為在中國設立的全球研發中心和中國總部。從時間上看,2017年11月智能工廠建成,2018年5月24日惠而浦全球研發中心和中國總部得到啟用,合肥智能工廠是最先完成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艾小明強調:“實際上,在當下中國家電行業產能過剩以及對勞動力成本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合肥工廠剛好響應了中國市場產品智能化、高品質以及個性化升級的趨勢。”
深處全球化浪潮之中,惠而浦智能工廠在適應本土化的同時,還要滿足全球標準。艾小明以2017年發布的光芒系列洗衣機為例,該產品的工業設計來自意大利的工業設計,洗衣機的性能仿真、水流仿真等是由印度惠而浦完成,生產制造則在惠而浦合肥工廠。再比如,合肥工廠的消防系統既要滿足合肥本地對消防的要求,又要滿足美國對于安防系統的要求。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