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顆種子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應該說,《電器》雜志非常幸運,能夠一次性采訪到這么多被稱為美的“研發天團”的美的中央研究院的技術“大咖”。
在進行此次采訪之前,《電器》記者與美的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成茂博士曾經有過一次簡短的交談。“這么大規模的采訪中央研究院的技術骨干,您就不怕別人挖你的人?”——這是《電器》記者提出的問題。
對此,徐成茂的回答頗有深意。“我們選出六名博士進行采訪,是希望,他們能夠成為美的中央研究院的種子,兩顆不同的種子。實際上,在美的中央研究院,還有很多不是博士的‘技術牛人’,也都值得好好報道一下,但是,由于我要播下這兩顆種子,所以選擇了‘標簽意義’更強的博士作為采訪對象。”徐成茂補充說。
第一顆種子,是對于美的中央研究院內部。美的中央研究院希望,通過對六名業績優秀的博士的采訪,能讓被采訪對象建立起更大的榮譽感,讓他們在工作當中更富有激情和斗志。同時,也能激起其他同事的奮斗精神。
第二顆種子,是對于美的之外。“我從不怕別人來挖人。我堅信,很少有企業能夠提供給研發人員這么好的研發平臺,讓他們學以致用,不斷創新。”徐成茂對《電器》記者說,“相反,我希望通過對他們的采訪,能夠在外界形成一種概念,那就是,美的中央研究院,是研發人員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好平臺。所以,我希望,通過對他們的采訪能夠吸引更多的‘技術大拿’加盟美的中央研究院。”
事實也正是如此。在采訪過程中,不只一個人對《電器》記者說,對于技術人員來說,美的中央研究院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平臺。能夠學有所用,允許試錯,研發條件優越,大膽使用新人……這個平臺能夠給予研究人員最大的包容和最有力的支撐,助力他們不斷創新、不斷推出研發成果。正如《電器》記者此次在撰寫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技術總監金成鎮博士的文章時,所援引的《紐約時報》對技術人員的一段描述:“其最令人難忘的地方并不是驚人的技術突破之后的細致描寫,而是那些‘創新者’最原始的動機是追求孩童般單純的快樂。”
不謀而合的是,在2018年的美的科技月上,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也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我相信,每一個在自己研發領域有所造詣的研發人員,不遠萬里來到美的,不是為了‘磨洋功’、混日子,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想,每一個身在其中、真正有能力的“技術實力派”,都能在美的中央研究院這個平臺上,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單純的快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電器》雜志此次采訪已經完成,美的中央研究院“研發天團”六位“代言人”的采訪文章已經擺到讀者面前。也就是說,兩顆種子已經種下。期待它們成長。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