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的第二屆遠見者大會看美的的遠見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陳莉,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2024年10月16日,在美的集團第29屆科技月期間,第二屆遠見者大會在順德舉辦。此次會議聚焦了兩個主題技術:人工智能和新能源,主題也定為“Future Of AI And Energy Transition”(人工智能與能源轉型的未來)。從中似乎也可以隱隱窺見美的對未來的判斷和發展的方向。
關于人工智能
在“FUTURE AI”環節,本次大會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漢,以及中山大學教授、鵬城實驗室多智能體與具身智能研究所所長林倞。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漢
丁漢做了《機器人未來技術研判》的主題分享。他表示,近年來,信息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機器人未來應用有了更多想象空間,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融合讓人們有了更多的期待。對于未來的具體趨勢,丁漢認為,在人形機器人、養老、醫療、制造等領域,機器人都擁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丁漢的團隊在機器人智能制造方面已經開展了很多工作,并在這個方向上引領國際發展。丁漢認為,與傳統加工不同,機器人加工首先要有引導,根據測量的結果進行路徑規劃。當然,最主要的是要跟AI結合,最后做到測量加工一體化。
丁漢認為,人形機器人有可能對人類生活產生顛覆性的影響,但同時人形機器人也是各種技術的集大成者。它的難題就在于讓機器人從專用走向通用,同時在體能、技能、智能以及電機等關鍵技術上還需要突破。
丁漢表示,人形機器人要做到強引領,需要在加強技術研究的同時提出一些示范應用。“比如在工業現場、養老康復、重大安全領域進行應用。”丁漢說,“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我覺得需要產學研合作,政府、全產業鏈、高校、企業落地,另外我們要打造核心技術,真正讓人形機器人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一定是一個不斷遞進的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丁漢說。
中山大學教授、鵬城實驗室多智能體與具身智能研究所所長林倞
林倞分享的主題為《大語言模型和具身智能技術及未來展望》。林倞認為,相較于之前更多的離身智能,具身智能具有主動性、強交互性。”我們從傳統的傳感器構成的圖像、視頻、音頻、文本、聲音,到3D的、物理的、負傳感器構成的一個空間,并且能夠通過機器人去主動地、自適應地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務,我認為這是一個從離身到具身的很大的跨越。”
林倞表示,大模型驅動的具身智能的發展時間并不長。具身智能的關鍵技術,包括感知技術、任務規劃和決策技術以及如何實現虛實結合,打造自主可控的具身智能生態等方面,都還面臨著挑戰。而在這幾個方面,林倞的團隊也都在努力進行突破。比如,結合大語言模型,使用大模型來驅動更復雜的任務,即用大語言模型來幫助任務的拆解,用跨模態的多模態模型來實現場景中關鍵位置跟地標的發現,最后實現任務的執行;用語言模型來生成控制指令,通過一個模擬仿真環境強化大模型對空間的感知能力;還有如何定義機器人的由十步、幾十步任務構成的長程任務等等。林倞透露,最近,團隊還進行了具身智能虛實遷移的探索。他說:“具身智能,首先就是讓人工智能感受到它的本體。”
關于能源轉型
在“FUTURE ENERGY TRANSITION”環節,本次大會請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趙天壽,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鄧濤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趙天壽
趙天壽的分享主題為《能源轉型與新型儲能》。趙天壽認為,實現碳中和,最根本的是要大規模利用太陽能和風能實現能源轉型,而由于太陽能和風能的不可能控制性和波動性,使發展儲能尤其是長時儲能成為非常關鍵的要素。“高安全的儲能技術,是未來電力系統必備的技術。”趙天壽說,“當風光電占比達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天氣原因、氣候原因有可能出現斷電,必須靠長時儲能作為一個保障。另外,在電網側如果要做到移峰填谷,提高電的利用率,長時儲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趙天壽認為,成熟的長時儲能技術應該具備三大條件,即安全可靠、經濟可行和資源可及。而可流動的能源載體由于它的容量和功率是可能解耦的,特別適合于長時儲能場景。“要實現一個長時儲能目標,首先要有一個可流動的能量載體,要配有相應的像鋰電這種電化學的能量轉換裝置,從而才能夠實現高效、時長靈活的整個儲能體系,這個體系就是流體電池,它用的能量載體都是可以流動的,包括氫氣、甲醇、氨等燃料,還有電解液,都是可流動的能量載體。”在此基礎上,趙天壽特別分享了一種新型的儲能技術——液流電池技術的優勢和挑戰。“它不同于傳統的固態電池,能量是儲存在電池外面的電解液罐中,它的能量儲存的能量載體是電解液,是可以流動的。由于這種流動性,可以流動的能量載體帶來的最大優勢就是時長非常靈活;由于電解液在大型儲能場景用的液流電池都是水系的電解液,所以非常安全。”趙天壽說,“液流電池的技術門檻非常高,如材料、關鍵部件都要有系統技術,有非常多的技術門檻需要突破,我們采用新的研究辦法,特別是利用了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結合過去傳統的辦法,來應對里面的關鍵部件、關鍵材料的設計,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一些突破。”
鄧濤的分享主題為《仿生熱能材料及技術》。鄧濤介紹,從材料角度來看,如何在能源應用過程中提高效率,向大自然學習,也就是仿生,是他和他的團隊的研究方向,主要領域包括熱探測、熱儲存、熱轉化等。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鄧濤教授
“比如蝴蝶,是通過吸收太陽光的光熱轉換來維持它本身的生命運動,實際上蝴蝶給我們的啟發,是吸收的光變成熱并不局限于表面,實際上它是一個體效應,光子是直接傳輸到整個翅膀身體里的。”鄧濤說,“這啟發了我們在設計的時候直接把光熱轉換的材料放在儲熱材料本體里,通過光子來傳輸熱能,而不是通過聲子。原來通過聲子受限于熱導率,所以熱能的傳遞相對距離比較短,而通過光子傳輸可以突破這個局限。”“比如隨著水溫的變化,魚類會通過調整它的密度在水中實現上升和下降。所以我們引入了氣液相變,當溫度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氣液相變會產生氣泡,氣泡產生了以后就讓我們這個網上浮,避免了安全隱患。”鄧濤又舉例說,“通過這個設計就可以大大增強光熱儲熱的能量密度,這是目前光熱儲熱聚焦太陽能儲熱的能量密度最高的,是直接儲熱。”“另外,因為熱能實際上主要是以紅外形式體現的,所以我們也開展了一個項目,就是利用人體發射的紅外,來進行一些工作,比如用人手去做紅外的探測、紅外性能信號的傳遞等。”
人工智能和能源轉型的未來與美的的未來
人工智能和能源轉型兩大尖端技術話題同時出現在美的科技月期間舉辦的遠見者大會上,看起來也并非偶然。在兩大技術領域,美的不但在中央研究院層面進行了技術布局,從美的美言大模型的推出,以及并購科陸電子和合康新能,都能看出,美的在產業布局上也有所動作。
對此,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DO張小懿表示,美的非常重視智能化的推動,人工智能也是美的集團的戰略方向。目前,美的也在人工智能方向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美的的算力平臺第一版已經由美的軟件工程院發布并上線。”張小懿透露,除了算力平臺,美的的算法平臺和接入平臺也都正式啟用。另外,他還強調,希望人工智能工具能夠進一步融入到美的每一個業務領域,“希望明年或是今年晚些時候,在每個領域都能看到突破性的AI應用。”張小懿說,“當然,我們最終是希望我們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搭上AI的列車,如果把家用電器看成是一個執行機器人的話,它的大腦在哪里,我們家庭的智能體戰略項目,包括工廠智能體,包括庫卡機器人也融在里面,這些戰略項目現在也都在推動中。”對于美的進入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計劃,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TO衛昶透露,美的已經在人形機器人尤其是核心零部件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性的探索。
美的集團副總裁兼工業技術事業群總裁伏擁軍介紹,在新能源領域,美的做了一些布局,包括光伏集成、復式儲能、工商業儲能、大型儲能,“美的在產品的電化學儲能這個領域進行了各個場景的全覆蓋。”伏擁軍表示,美的作為大企業參與其中的時間點是非常好的,我們堅持做好產品、做好商業,最后技術能力、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好的企業才能真正生存下來。
很顯然,幾位專家對于美的在兩大領域的發力和投入也充滿期望。丁漢認為,美的在工業機器人的技術迭代、關鍵零部件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他期望美的能夠立足于長遠,超前布局,堅持投資未來。趙天壽對于這個觀點表示肯定。他說:“企業也應該去布局前沿的技術。”鄧濤則表示,目前,對于尖端技術領域,高校牽頭比較多,“我個人認為還是得企業的研發中心站起來承擔這個責任。從全球來看,很多關鍵技術的落地還是得靠大型企業的研發中心來推動。”林倞表示,希望美的未來能夠立足于大灣區產業,甚至輻射全球,把供應鏈、硬件、應用場景、人才儲備優勢,以及把高校、研究所等資源整合在一起,既做一些前沿探索,同時又能夠把一些技術落下來。
伏擁軍表示,儲能是一個巨大的賽道 ,美的這樣的企業一定要參與其中。一方面,美的會在研發上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會去探索合理的商業模式。張小懿對美的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未來也充滿憧憬:“對內,我們要實現全面數字化和全面智能化。對外,我希望全球越來越多的用戶能用上美的家庭智能體,有越來越多的工廠能用上美的的工廠智能體和解決方案。”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陳莉,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