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Micro LED技術各尋突破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鄧雅靜,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2025年,彩電顯示技術領域發展前景充滿未知。回望剛剛過去的2024年,不同于液晶面板技術在低端、中端、高端市場的攻城掠地,OLED面板、Micro LED依舊在高端市場尋求突破。OLED面板、Micro LED都在大尺寸領域無法擺脫成本高的瓶頸,值得關注的是,OLED面板經過多年發展,在中小尺寸領域早已全面滲透,Micro LED目前僅表現為在微顯示領域的商業化有望提速。
OLED:亮度不斷突破,但成本仍然是瓶頸
WOLED和QD-OLED是大尺寸OLED電視面板的主流技術,分別由LG和三星主導。WOLED采用白光OLED自發光,通過濾光片產生RGB色彩,近年來通過LGD的創新,亮度和色域有所提升,但整體色彩表現相對較弱,且全屏亮度偏低。QD-OLED則通過量子點技術提升色彩純度和亮度,但抗環境光干擾能力較差,且在生產過程中成本較高。
針對WOLED全屏亮度低和成本高的問題,LGD在OLED面板技術上不斷創新,研發出第四代WOLED技術——4堆疊結構WOLED。近日,LGD宣布量產4堆疊結構WOLED。相比藍色-黃色-藍色的3堆疊結構,4堆疊結構的WOLED是在玻璃基板上依次蒸鍍陽極(正極)-紅色-藍色-綠色-藍色-陰極(負極)等制成的。4堆疊結構WOLED的最大亮度為4000尼特。LGD方面表示,通過增加產生的光量,將最大亮度提高了33%。不僅如此,光的三原色,紅色、綠色、藍色元件都作為獨立層分離,顏色純度提高,顏色亮度比上一代提高了40%,達到2100尼特。
同時,通過采用這種新的4層堆疊技術,LGD的WOLED將不再需要使用成本高昂的微透鏡陣列技術。這意味著,OLED面板的價格可能會下降,有望進一步推動OLED電視的普及。
三星顯示也致力于提升OLED面板的亮度,并降低成本。QD-OLED是三星顯示推出的4堆疊結構的OLED面板。據了解,不同于LGD的紅色-藍色-綠色-藍色的結構,三星QD-OLED的發光層由藍色-藍色-綠色-藍色構成。為了進一步提升QD-OLED面板的亮度,三星顯示計劃在2025年推出新一代QD-OLED面板,亮度有望超過3600尼特,并力爭2026年達到4000尼特的峰值亮度。據介紹,新一代QD-OLED面板的制造基于新的工藝流程,該流程將取消單獨的彩色濾光片/量子點基板,轉而將量子點直接印刷在封裝層上,從而簡化為單層結構。
盤點2024年OLED面板行業發生的大事件,TCL華星量產印刷OLED面板一定不會被漏掉。2024年11月,在TCL華星全球顯示生態大會上,TCL華星宣布旗下印刷OLED面板進入量產階段。據介紹,這是全國首條印刷OLED面板生產線,位于武漢,此次投入量產的是21.6英寸4K醫療顯示面板,每月產能為2萬片。在CES2025上,TCL華星也展出了該4K印刷OLED面板。可惜的是,這款面板仍然聚焦中小尺寸,在大尺寸市場還不能撼動LGD和三星顯示的“唯二”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尺寸OLED面板領域,如果還是兩家供應商,參與企業較少,成本下降的推力不夠,OLED面板難以實現實質性發展。以75英寸OLED電視為例,目前市場價格在18000元左右,同尺寸Mini LED電視的價格僅有5000元左右,誰的優勢突出一目了然。這就是為何OLED電視發展多年一直市場占比很小,而Mini LED電視作為后起之秀卻在2025年市場占有率有望突破20%的原因。
事實上,OLED面板只是在大尺寸應用上難以突破,在中小尺寸領域早已攻城掠地,且市場滲透率越來越高。OLED面板在電視機領域想要實現在中小尺寸領域的成績,供應商的寡頭化、成本高等都需要突破。
Micro LED:微顯示領域有望商業化加速
Micro LED集成了LCD和OLED的全部優勢,具有畫質高、能耗低、壽命長等顯著優點,被稱為下一代顯示技術。
在剛剛過去的CES2025上,Micro LED產品高頻亮相。海信、三星、友達、天馬微電子、雷鳥創新、群創、VueReal、Vuzix、思坦科技、歌爾、Aledia等產業鏈上下游的廠商均展出了多款Micro LED產品,包括電視機、車載屏、AR眼鏡、手表等應用,以及Micro LED美妝鏡、Micro LED智慧鏡面顯示器等創新應用。
上下游集體展出Micro LED產品,反映出產業創新熱情高漲。
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Micro LED顯示器件的制造可分為兩大路線:巨量轉移和單片集成。巨量轉移是將微芯片與源基板分離并批量拾取,然后單獨或成組轉移到顯示基板對應的像素電極上,可應用于不同尺寸、不同材質顯示基板的場合。單片集成即通過鍵合的方式將源基板上的芯片一次性集成到驅動器背板上。
“目前,這兩種技術路線各有優缺點,都沒有解決Micro LED制造難度大、成本高的問題。”某業內人士指出,“對于巨量轉移,由于工業化生產要求巨量轉移良率不低于99.9999%,芯片轉移誤差不超過±1.5μm,傳統的芯片轉移、封裝等技術手段無法達到工業需求,巨量轉移技術成為制約Micro LED顯示量產的技術瓶頸。對于單片集成,雖然基于單片集成工藝的硅基Micro LED完美避開了巨量轉移的技術瓶頸,但目前只能顯示一種顏色,也只有很小尺寸。由于尺寸較小,目前Micro LED僅限于應用于VR、AR、智能手表等高分辨率微顯示器領域。”
于是,降低成本是Micro LED產業未來突破的關鍵,否則就會像OLED一樣,久久陷入高端市場,無法完全覆蓋市場需求。
令人欣慰的是,2024年,Micro LED技術取得諸多進展,雖然沒有徹底解決成本高的問題,但也算是向前跨了一大步。
2024年,辰顯光電、天馬、利亞德、思坦科技等多家企業的Micro LED項目相繼開工、投產、量產,涉及Micro LED中試線和量產。
除此之外,天馬、京東方、友達等多家頭部廠商的Micro LED相關產線即將于2025年量產。例如,友達最高世代4.5代Micro LED生產線,預計2025年投入量產。
“隨著這些Micro LED產線逐漸投產、量產,2025年將是Micro LED技術商業化應用重要的一年,終端應用也會出現更大的轉機。”某業內人士認為,“這些‘轉機’更多會出現在智能眼鏡、VR等微顯示領域,彩電這類大尺寸應用領域依然難以形式突破。”
根據LEDinside不完全統計,2024年已有11款新型AR眼鏡采用Micro LED技術。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的《2024近眼顯示市場趨勢與技術分析》報告,Micro LED預計將在2024年占據AR裝置市場18%的份額。到2030年,AR裝置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550萬臺,Micro LED的市場份額預計增至44%。
綜合來看,雖然Micro LED目前僅在微顯示領域的商業化有望提速,但在彩電等大尺寸行業的應用前景同樣令人期待,畢竟全產業鏈的集體努力所迸發出的能量不容小覷。Micro LED的未來,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鄧雅靜,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