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是中國制造的立足之本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十年鏖戰苦,一朝亮劍寒。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格力電器在珠海舉辦“新時代?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格力2018再啟航”夢想盛典,發出了中國制造的時代強音。時光回溯,十多年前,格力差點以9億的價格賣給外國公司,一個中國品牌險些就此消失。斗轉星移,多年之后,格力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和實際行動,讓世界愛上了中國造。
從默默無聞到揚名海內外,數年間,格力逆勢上揚,完美詮釋了什么叫做逆襲。唱響“中國造”,格力有何秘密武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曾一語中的,“你的心中具有工匠精神,你的產品就一定能做成功。”的確,梳理格力崛起歷史不難發現,匠心,正是世界愛上中國造、愛上格力的那個關鍵詞。
質量是制造業的生命,制造質量既是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勞動者素質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環境、文化教育、誠信建設等方面的綜合反映。制造質量建立在制造者質量之上,提升制造業質量水平關鍵在于提升人的質量素質。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質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圖為夢想盛典現場秉承“工匠精神”的格力人
何為匠心?《辭海》上,匠心被解釋為“工巧的心細”,可見于唐代詩人張祜的《題王右丞山水障》一詩中,“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在新書《匠人》中,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則這樣闡釋:“只要擁有一種純粹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們每個人都是匠人。”一言以蔽之,匠心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精神品質,其內涵是注重細節,嚴謹專注,精益求精。
如今,中國已崛起為世界制造大國,成為舉世聞名的“世界工廠”。然而有些尷尬的是,在“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時代,匠心正在中國逐漸消逝。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遠萬里奔赴國外背回馬桶蓋、電飯鍋,看似有些瘋狂的舉動,事實上正是消費者對產品背后的匠心精神的認可。
家用空調產銷量自1995年起連續23年位居中國空調行業第一,2005年起連續13年領跑全球;商用空調產銷量國內市場連續6年保持第一。格力何以成為“中國質造”的優秀代言人?答案是對匠心的孜孜以求。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對質量管理的仁慈就是對消費者殘忍”。在格力廣為流傳的一句格言,即是格力獨具“匠心”的最佳詮釋。在格力,“匠人”隨處可見,“匠心”處處可尋。為了讓IH電飯煲煲出好吃的米飯,能適應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大米,格力研究人員選擇了20多種不同品牌的大米做實驗,在研發做實驗過程中用了4.45噸米,平均每天要煲20鍋飯,僅用于研究測試米飯口感的設備格力就投入了100多萬元。
回顧格力成長歷程,格力人曾這樣講:完美質量是斗爭出來的!質量管理,不僅是生產過程中的質量體系,也不僅是產品本身的質量,質量最終體現的是品牌價值。單靠質檢員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要建立一套“人人都是質檢員”的制度。真正的質量在于全過程把控,讓每個人都重視產品質量,發現與產品質量有關的問題并加以改進,產品質量就會不斷提高。每個人要用心,用心提高企業產品質量,這就是匠人。在格力,質量標準的定義有兩個原則,一是格力的標準一定要嚴于國際、國家標準;二是格力的標準一定要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質量關系到兩個生命,一個是消費者的生命,一個是企業的生命。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財經作家吳曉波說過一句話,“世界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不忘初心、堅守匠心,這是格力給予中國制造者的啟示。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