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電機:三大表面利好,無法扭轉產業下行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昊,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北京時間2022年9月28日,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最低點均跌破了7.25,前者更是刷新了2008年以來的最低值。按理說,這是增加出口營收的好機會,但在去年經歷了出口額同比激增、對出口市場普遍看好的空調電機企業,卻高興不起來。
多家空調電機企業在2022年清晰地察覺到,在全球愈發割裂的地緣貿易、被美國日益打擊的全球經濟形勢下,人民幣貶值并不能扭轉持續向下的出口市場走勢。
在上一年因“內銷+出口”雙輪驅動而展現出活力的空調電機產業,在2022年明顯陷入了雙輪驅動力不足的窘境,產業規模持續下行的態勢愈發清晰。
行業看似有三大利好,在今年陸續出現,但最終證明,表面的利好令空調電機企業遭遇了更大的挑戰。
表面利好一:雙輪驅動成績斐然
作為空調產業鏈上極為重要的零部件,空調電機行業發展與空調整個產業息息相關。行至2022年10月,中國空調產業這一年的大局已定,沒有可能在第四季度出現奇跡,空調電機產業在2021年達到規模巔峰之后進入下行通道。
2022年空調電機產業的持續下行正是起始于2021年的規模巔峰,正是這一表面利好令一些空調電機企業做出了戰略誤判。《電器》記者在去年此時明確預警,2021年空調電機的規模沖高缺少空調產業需求基本面的支撐,2022年的產業發展將承受巨大的壓力。
一些數據清晰地反映了整個市場的矛盾點。據《電器》記者不完全統計,至2021年末,中國空調電機行業的總產能已經超過5.2億臺,占全球空調電機產能的比重超過90%。產業在線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空調電機銷量已達3.92億臺,同比增長9.96%,規模創歷史新高。其中,內銷量達3.15億臺,同比增長9.5%;出口量達7696萬臺,同比增長12%。
基于這一總體行情,空調電機產業一些決策者認為,“內銷+出口”的雙輪驅動模式基本成型——內銷市場有中國龐大的空調生產規模的穩定支撐,出口市場則因海外采購需求快速增長而成為重要增量空間。
與此同時,空調整機需求的基本面呈現出相當糟糕的一面。2021年,中國空調總產量達到1.55億臺,同比增長8%,但與2019年疫情之前的行情相比,不僅總量只是持平,內銷呈現出同比超過10%的下滑態勢,空調總量持平依賴于出口量同比增長15%,疫情下海外的應激型出口訂單支撐了2021年空調市場的整體行情。
事實上,當前支撐空調電機行業規模增量的關鍵是海外市場,無論空調整機的出口業務,還是空調電機的直接出口配套業務。
但是,海外市場在2022年 “拉胯”了。
在新冠疫情持續、全球通脹加劇、俄烏沖突暴發等多重危機的影響下,全球經濟呈下行態勢,歐盟、美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受到全面沖擊。對中國空調整機出口來說,一方面,上一年度的訂單中有很大一部分處于當地市場的庫存積壓狀態,等待售賣;另一方面,隨著海外工廠相繼復工,上一年度的應激型訂單大幅縮減。這種情況令中國家用空調出口量增速從2021年的超過10%,直降為2022年前8個月的-8.58%,增速下落區間竟然接近2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疫情3年來,家用空調的出口紅利快速消失,海外市場需求被提前透支的副作用正在逐步顯現。
對空調電機企業來說,不止中國空調企業配套受出口市場影響而放緩了節奏,更重要的是此前被寄予厚望的直接出口市場遠不及預期。多位空調電機企業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美國“長臂管轄”政策的影響下,很多曾經的海外采購商開始放棄從中國采購空調電機而轉向其他國家。隨著中美貿易隔閡的加大、俄烏沖突引發的地緣政治風險加大,中國制造的空調電機即使物美價廉,也因忌憚美國的管制政策而不再是歐美市場買家的首選,且這一趨勢正愈演愈烈。
海外市場的“拉胯”不僅拖累了空調電機產業的規模發展,更有企業因年初對形勢的誤判而嚴重打亂了戰略調整的步調。
產業在線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1~8月,空調電機累計銷量為2.62億臺,同比下降5.6%。其中,內銷量為2.13億臺,同比下降5.8%(增速下落區間達15.3個百分點);出口量為4867.3萬臺,同比下降4.3%(增速下落區間達16.2個百分點)。
表面利好二:原材料價格下降改善競爭環境
大宗原材料終于降價了。從今年4月開始,因全球生產需求下降,大宗原材料價格沖高后回落,包括電解銅、電解鋁在內的多種原材料價格均大幅回落。
空調電機產業看起來終于擺脫了過去1年多以來下游采購價格滯漲、上游原料價格持續走高的困境。這讓一些業界人士認為,空調電機企業的利潤將有所改觀,從臥龍、大洋等電機企業上市公司的半年財報當中已經見到端倪。
但事實上,空調電機產業在原材料價格下滑后面臨的局面卻是這樣的:大幅下滑的全球消費需求、中國超過5.2億臺的年產能與3.6億臺級別的銷售規模之間超過1.5億臺的行業冗余產能、空調整機企業繼續強化的采購降本需求,以及正在再次沖高的稀土金屬價格。
換言之,原材料價格下降之后的空調電機企業面臨空調整機企業更加強烈的降價需求,以及嚴重的供過于求之后慘烈的行業競爭。在改善利潤與維持市場份額之間,空調電機企業一致選擇了后者。
激烈的競爭之中,空調電機行業的品牌格局沒有發生劇烈變化。威靈電機在產能達到2億臺的情況下,總銷量在2022冷年達到1.7億臺,仍然保持了微弱的增長。雖然威靈之外,其余大部分空調電機主流企業均出現銷量走低的情況,但市場份額仍進一步向主流企業集中。據粗略統計,威靈、凱邦、大洋、臥龍與芝浦的合計市場份額在2022年歷史性地突破了90%。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空調電機行業TOP5廠家市場份額進一步集中,但整個行業的議價能力并未提升,5家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可以說,未來,在市場下行過程中,誰能在保持基本利潤的情況下把握住直流電機降本等關鍵因素,誰就能更進一步。
面對銅價和稀土金屬等原材料價格的巨大不確定性,鋁線產品、無稀土產品的研發進程將更受關注,當解決了鋁線電機過熱、新材料替代磁材等難題與瓶頸,空調電機的競爭格局也將因原材料技術的升級而改變。
表面利好三:全球高溫激發需求
從6月下旬開始,熱浪從北到南席卷全國,高溫事件持續兩個月之久,影響人口超過9億人次。同期,熱浪襲擊歐美,全球高溫天氣成為空調產業的重要事件之一。
但這一輪看起來激發了國內外零售市場需求的高溫天氣,并不具備持續性。即使在零售端斷貨的7~8月,國內空調整機生產企業的排產量也并未暴增,8月排產量同比上年檢修期增長20%已算是大幅增長,9月排產量則迅速回歸至謹慎水平。
體現在空調電機領域也是一樣。產業在線數據顯示,2022年8月,空調電機內銷出貨量為2233.0萬臺,同比僅增長6.9%,且環比下降近10%。而海外市場也在地緣沖突、通脹、能源危機等重重打擊下并未因高溫天氣出現巨量的需求。8月,空調電機出口量為417.6萬臺,同比下降6.2%。
事實上,這場高溫天氣不僅沒有全面帶動空調內銷市場,反而因中低端機型的應激需求集中出貨,導致市場秩序陷入再次價格戰的風險,同時嚴重透支了本已所剩無幾的空調增量市場。
對空調電機企業來說,在直接出口市場受阻的情況下,國內空調整機的內銷市場如果再因高溫天氣而透支未來需求,產業的“內銷+出口”雙輪驅動將呈現“雙輪都驅不動”的局面。
情勢如此,空調電機行業的機遇在哪里?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昊,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